读者观点

失序的日子

每个人在对待心情不好时都有各自不同缓解方式。跑步、听Linkin Park那怒轰式的音乐宣泄内心的难受与沮丧、听Coldplay那种居住在安全星球胶囊里的自愈式音乐,然后设想自己游走在温暖灯光下的马路上,被徐徐如风的空气包围在舒服的氛围中。又或是,想在耳朵上再穿个耳洞什么的,好像这样就可以在人生里程碑中增添多一个荣誉那般的怪癖。而我,就是这么一个怪咖。

内向的人往往特别享受孤独的空气,但又渴望这份孤独,可以有个愿意了解自己的人陪伴在旁,漫漫长夜里相互倾听。生活中,若找着了这么一个人,那偶尔、突如其来的寒暄问候,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

我们总说要努力在三个月内把上网课、健身班养成习惯,却总在第八十九天给忘记了。相反,一些原本平常没打算给它上习惯榜的事儿,却又不经意中养成了。对于我来说,习惯是有分轻重。比如刷脸书的重量为3克、刷IG朋友圈的限时动态为5克、利用社交媒体与某人互动聊天,重量为8克。这是偶尔聊个天南地北,久久无法释怀的那种珍贵记忆所得出来的结果,即使知道哪天就像学成毕业一样走散,聊天栏上不再有某人的名字一样。

习惯,每个人都有。可一旦被破坏,就像有条不紊的秩序被打乱,心脏缺了一块的空洞。顿时的迷茫,再正常不过了。全球大流行,疫情爆发之际,打破了多少人在生活上的秩序,一时之间像失去了导航仪的路程,方向盘不知该往哪儿摆。失衡的人们站在比重不均的天枰上摇摇晃晃,要跌不跌的,很狼狈。当我无法如常到体育馆跑步,试图遗忘坏掉的心情;当我无法为月前下定决心重启的健身房减肥计划给完成;当每个月或几个星期回家一次的家人无法如往常一样回来……

当失序的藤曼逐渐长成蔓延开来,犹如那每天已经习以为常的某人不再给你发消息一般,生活好像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心情。每次出门得戴上口罩,回到家还得给身上的衣服擦一擦、换一换。对于内向的小宅女,待在家其实没什么的,看着那些外地工作的人有那么久没回家抱抱孩子、没回家看看爷爷奶奶和父母,实属不易。也许他们同样会陷入坏心情中,为回家的日期而苦恼。大部分人开始隔着屏幕视频闲聊,社交媒体平台也在这时期活跃起来,很多的直播买卖、直播授课等逐渐生成开来。失序的这些“反常”情境,统称为新常态。生活中开始起了变化,程序变得繁杂,却为我们制造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聚时光。平常正常不过的聚餐,如今变得难以实现,像是一个脚扭伤的孩子和一个健全的孩子在跑步一样,扭伤的孩子得有更多的耐性与毅力去进行复原。

常说,内向的人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却又害怕孤寂,好似那年长的老人,观望着没有水平线的大海,等待着归人。失序的日子,我们真的体会到老人的孤寂吗?老人的孤寂要比内向的少年还要来个十级吧!老人没有手机、不识字,行动也不便。他们只有一台电视,习惯了那日夜重播的狗血台湾八点档。“等待”这俩字的总笔画不多也不少,却是世上最让人费心思、煎熬的一门关卡。在国外工作的人们等待着归期,在国内的家人也在国内等待着他们。我们等待疫苗的成功研发、等待着行动管制令的结束、等待着新常态成为日常习惯、等待着电话那头的捎来的简讯。我们总是在等待中逐渐又养成了另一种习惯,展开另一种开始……

某天晚上,我们约定好要在解封后填补没有吃下的生日蛋糕;某天晚上,我们约好要一起带着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出门逛逛,看看吉隆坡的那条大道的马路是不是还是老样子。我们盼望的东西瞬间多了,却是如此足够有余,哪怕一顿饭,也足够让心相互凝聚在一块。失序的日子才开始使用视频通话,隔着屏幕猜测另一头的家人在做些什么,即使聊天内容都是无聊的,却像重要的时刻烙印下来了。某天在看港剧时,男主角一句“无聊时想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顿时好像击中了什么。真的是这样吗?我开始质疑这一句看似为了营造出“语录感”的台词,开始在思考“无聊”这一词。行动管制令期间,父母时不时给无法回家的孩子打视频电话,谈话内容毫无疑虑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慰问。父母因为无聊给你打电话,可是换个方式想想,如果不是重视的人、关系亲密的人,会如此安心把废话都胡乱对你放心地说吗?这句台词着实正中要害,思绪的藤曼开始缠绕。

在失序的日子中,除了骨子里懒惰的根部逐渐稳固,感觉脑子也跟着失序了。心里边有那么多想好好有秩序诉说的故事,撰写的过程中却像散落一地的拼图碎片一样难以拼凑,一句一句的,有如那酒醉人儿一样胡言乱语一番。兴许,是走进新常态了。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3.7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