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弹无虚发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人力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为止,外籍工人的总数为201万5760人,比起2018年6月增加了超过26万人,而前三名人数最多的国家按序为印尼,尼泊尔和孟加拉。

换句话说,国阵过去三年都尽量将有证外籍工人总数维持在180万上下,并准备逐年减少;希盟号称不再依赖外劳,却在半年内增加了超过26万移工,怎么一回事?很值得探讨。

光是今年5月,首相马哈迪就两次感叹马来西亚人不愿意工作,所以才让所谓的外劳大批入境填补劳力真空。最近的谈话说得更绝:“虽然工钱低,但至少还有收入,如果你完全不做工,就完全没有收入;我们工作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的钱就会流出国外,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

换言之,老马呼吁当初梦想改朝换代就可以不用吃草的选民莫嫌弃,有工就做,不然啥都没有还看着外劳发财。

同一个时候,希盟的国会议员公布财产总数,老马和儿子慕克里以台面上看得到的几千万身家排名第三和第四。我于是很好奇慕克里这辈子干过什么工作可以如此富裕。

老马并非无的放矢。2016年人力资源部属下的劳力市场研究与分析院(Institute of Labour Market Research & Analysis)的一份报告就显示中级程度的外籍技术工人,其薪资普遍低于本地员工,导致企业倾向雇佣外籍工人以节省成本。

依赖外籍工人是马哈迪1981年初次上台以后就订下的政策。起初不那么严重,但1985年美国和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和西德马克猛涨,促使德日等国家大量往东南亚投资。老马张开双手欢迎,隔年甚至修改新经济政策,只要超过50%的产品以出口为导向,总投资达到100万马币以上的外资企业,无需遵守30%土著股权的规定。

进入1990年代,即所谓的“经济奇迹”,马哈迪进一步开放劳力市场,引进包括越南在内的共产国家国民来马工作。一方面是他们工资低廉,加上国籍分歧,易于操控,俨如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再版;另一方面是尽量提升马来人在商界和管理层的地位和人数,毕竟一个庞大的马来工人阶级有违马哈迪政权的利益,也是潜在的政治威胁。

往后的岁月,我们都清楚:1997年经济风暴以后,奇迹变成泡影,马哈迪为了保住朋党利益,拒绝经济转型,于是国家在研发方面始终落后,各行各业——包括华裔商家在内,都持续依赖廉价移工。

而无论国阵或希盟政府都依赖移工促进低度形态的经济成长之时,我们的社会只把矛头对准孟加拉、印尼、缅甸等等国家的工人人数庞大,而不思考是谁最需要他们。

说到底,不是马哈迪说的什么马来西亚不愿意干dirty(肮脏)、difficult(困难)以及dangerous(危险)的工作,真正的问题是工资太低,而新加坡就在隔壁,跨过去就是三倍的薪水;我们这边的工,自然由其他国家的劳力来填补,很简单的道理。刘镇东就此写过文章,只是不知道他老板是否留意或重视,或许根本就不屑一顾。

然后老马还嘲讽去年投他一票的人懒惰、不愿工作,他自己的儿女无需洒一滴汗水就是千万甚或亿万富翁。

而现在我们终于被迫和日本商议派遣本国工人到日本工作。搞了快40年的向东学习,耗费了两代人的青春,我们居然走回头路。

如果这不算讽刺,什么才是讽刺?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唐南发

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