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Rambo: Last Blood》——史泰龙的告别之作:被消费的感觉……

本周银幕上演血腥暴力的少女坑爹记,作为史泰龙经典角色的最终章;另一边厢可以欣赏型男毕比特上演太空文艺版的苦儿寻父录,60年代美国小镇流传的恐怖鬼故事如何成真,因快乐而晕倒的离奇恋爱过程,统统匪夷所思。

《Rambo: Last Blood》

银幕铁汉Rambo最后带来的不是一滴血,而是一大滩血浆。养女遇人不淑又固执脑残,偷偷跑到墨西哥寻找生父被再度伤害后,还要落入卖淫集团被操到死,为养父铺垫大开杀戒之路,可谓用心良苦。来到这一部告别作,史泰龙式的单打独斗还是主戏,世界仿佛不曾改变,只是换了对手而已。73岁的老汉把战场带回美国老家农场,把卖淫集团成员逐一杀戮,限制级镜头一刀未剪,算是本片可取之处。其实这个角色已经失去当年退伍军人对社会规范的反抗意义,只剩下丛林作战的技巧来满足观众的嗜血心态,如果不是史泰龙主演,换成任何一个角色都可以独立成章。片尾回顾前四部电影的连串画面,更加深了被消费的感觉。

《Ad Astra》

如果你有失眠症,看这部催眠电影应该比吃药还有效。文艺到痹的旁白全程配合Brad Pitt的苦瓜脸特写,那种自言自语的沉溺把你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又闷又漫长的时光完全消耗掉我对剧情的探索,那怕是再恢宏的太空画面或心思十足的配乐也无法补救空洞的叙事。一个长期压抑孤独的灵魂想在太空寻找救赎,失联29年的父亲突然传来存在的希望,从地球到月球,月球到火星,火星到海王星,都是披着太空探险的外衣来呈现孤独的本质。一路上的情感封闭到了父子重逢后变本加厉,原本已经薄弱的故事还要故作高深,触不到底也沾不到边,名副其实的太空片。我以为只有写文章才会无病呻吟,原来现在的电影更胜一筹。

《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

讲鬼故事的手法直接到位,当那本被带离鬼屋的故事书自动书写片中角色的遭遇时,我看得兴趣盎然。几个年轻人不断对抗命运,设法找出破解之道的描写相当丰富,把传统鬼故事的设定融入1968年的时代氛围内,除了惊吓还有情怀。我欣赏电影不急促的叙事,营造成功的诡异氛围,那些栩栩如生的稻草人、被肢解后重组的肉块、行动缓慢滑稽的怪物、全部通过镜头剪接的一气呵成而印象深刻。剧情十分黑暗,但结局充满阳光,有一种苦尽甘来的痛快。女主角回到故事起源的安排是神来之笔,合理地解决那股怨念,表达了「故事可以很伤人,也可以很疗愈」,是恐怖片少有的理性,没有让电影烂尾。本片合情合理的惊吓,在这个速食年代尤其珍贵。

《Ode to Joy》

男主角过度兴奋就会晕倒,尤其当他恋爱的时候。这部小品用了一段很奇特的爱情来完成这个主题,过程的起伏让结尾响起的快乐之颂特别窝心。很多场面看了都会心一笑,比如男主角在街上不断避开任何引起“喜悦”的场面,比如他弟弟带着幼儿园学生的童言无忌,比如女主角的前任男友选择在图书馆摊牌,都不会看出导演如何用力,笑点就已经酝酿好了。那个文青女配角的演技真是幽默抵死,在同样的场合里,盖过了男女主角。因先天缺陷而无法享受喜悦的男人,遇上对的女人后拱手相让弟弟,与没有感情火花的异性应酬式地交往,不会病发但更难受。最后走出安全区做一个七情六欲的正常人,顺从自己的感觉谈情说爱,即使晕倒在旋转木马上也幸福。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