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现代育儿论


在我们成长的时代,一对夫妻除了要带三五个小孩之外,还要忙碌于工作,所以养育小孩的标准是:孩子吃得饱、健康、不坏蛋,在学习方面,家长对我们的期待是:念书过得去就继续念,过不去就出来社会工作。

我还记得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以前我们只是打破一个碗,你都要用藤鞭鞭打我们呢?你看现在的家长,孩子打破碗,就只会叫孩子站着别动,然后处理玻璃碎,然后细细看孩子有没有被割伤。”

爸爸说:“哦,那是因为当时碗少孩子多,碗打破一个就少了一个,孩子反正有那么多不怕打,但现在是碗多孩子少,碗打破了就打破了,不要吓坏孩子啊!”

然而时代不一样了,这些年来整个育儿风向的改变,普遍上因为大家都生得少,经济能力相对比较强,养育孩子的方式越来越细致,家长越来越紧张,为孩子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担心的事情当然也跟着多了。

这样教养的小孩后遗症不少,常遇到动手能力弱的小孩,有些连剪刀都不会用,八九岁的孩子简单的手工也做不了。这些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几双眼睛的注视下生活,习惯了开口说要什么总有人马上送上,肚子饿了、口渴了有人马上张罗,要外出有人服侍穿衣服鞋子,水瓶永远是满的,于是好些孩子七岁了吃饭时还把饭溅得满桌都是,没试过自己洗澡,更不用说要他洗鞋和熨衣服了。

家长担心太多的孩子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不太懂得用正确的姿势跌倒,因为从小大人们都不允许他们到“危险”的地方去玩,就算到游乐场玩,也总是不断叮咛:“走慢点!不要跑那么快!不要爬这么高!下来!谁叫你去玩那个!你看!衣服肮脏了!”

也因为从小没有跌倒的经验,这些孩子在其他场合常会因为没有用正确的姿势跌倒,导致伤势比较严重。

此外大人在生活中帮得太多,会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小孩面对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他们在群体生活时会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动手能力落后同伴,同伴轻轻松松能做好的事情自己总是做得不好,于是认为自己是个能力不足的小孩。

还好这些动手能力的缺失可以在大人们意识到问题之后,认真的训练一番,之后要改变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比较头痛的是因为家长的教养界限退得太后,太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某些霸道行为而养出了自我为中心或没有情境的孩子,这几年这样的孩子有越来越多的迹象。

有时我会听到家长跟正在玩得兴起的孩子说:“某某,我们回家啦好不好?”

我会告诉家长:“还什么好不好,要回家是你的决定,你干嘛问他好不好,就直接告诉他‘某某,我们五分钟后要回家了!’不就得了?”

或者家长跟孩子说:“你要不要去练琴?”

我会插嘴:“什么‘你要不要练琴’,你不就直接跟他说‘练琴时间到,现在去练琴!’就好啦。”

当你问孩子的意见,他就会认为自己也有决定的权利,但人有爱玩不爱刻苦学习的天性,玩的时候你问他要不要走,他当然不走,到时你又要劝他哄他,要他练琴如果他说不要,你又得要跟他说道理,何苦。

至于没有情境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家长一向不顾时间、地点的满足孩子所有需求而造成的。如孩子在戏院里问剧情发展,家长没有提醒孩子戏院里说话会干扰其他观影者,而是一一跟孩子解释剧情,或在成人聚会的场合,孩子不断的来找家长说话,家长则每问必答,让原本跟他说话说到半途的朋友,需要等着这半路插入的对话结束,才能继续原本的谈话,却不告诉孩子在这样的场合不应该打断别人的交流。

如果孩子长期这样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需要都马上被满足,他是很难学会尊重情境,也很难学会看懂情境。

何谓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教会孩子,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不应该做什么事,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应该如何进退,这些都需要家长教会孩子的。


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3.7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