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鹏程万理

写给那些骂我的,和还没骂我的读者

“笔战”,一个那么古老的名词。在网路时代以前,假设一位作者在报章发表了一篇文章,有人读了甚不认同,会投稿反驳。如此数日一期,一来一往,还会让读者追读呢!我甚至听说有一些作者会用不同的笔名投稿,自己反驳自己。

顺便说一个听来的笑话,以前写作人总喜欢自称“笔者”,后来科技变化,写作鲜少用笔了,都在用键盘,所以应该改称“键人”,而常用滑鼠的叫“鼠辈”。如今写作都用手机、平板的触屏,所以都是“触生”。这些年来变化的当然不只是作者,读者也改变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随时能够提供反馈。这对读者和作者来说,弊多于利。咦?促进交流不是好事吗?未必,那得看是什么品质的交流。

(图片来源:Pixabay)

我在某网络刊物写专栏,但极少看留言。最近无聊去看看,发现情况一直以来没有改善,一边是简单的认同,另一边是无礼、逻辑有缺陷、错字连连的谩骂。试举一例,比如我最近写“召车服务成败可让自由市场决定”,有人留言:“贪污和滥权也交自由市场决定吗?垃圾文章。”我想,我应该不需要为你分析这留言逻辑上的谬误,比较值得探讨的是:这些读者到底读了什么?用什么态度在阅读?脑子(若有)是怎么操作的?

他没有就文章的主题讨论,而是随感受开骂。依我观察,现代许多人都抱着严重的成见在阅读,尤其针对网路文章而言。从标题开始,读者就准备要发言了。如果内容符合他既有的世界观,那么他就会感觉良好,仿佛世界依随他的意念运转,便随手点个赞;反之,如果内容冲撞了他的世界观,就必须反击,维护本来的堡垒。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他解释地球如何运作的一套规则。我试用宗教信仰来补充说明,比方说你从小信奉单一真神阿推,阿推主宰万物,这就是一种世界观;如果现在有人主张多神论,而且神都不理事,凡事有因果,这就挑战了你本来的世界观,你很可能会反击,甚至发动圣战。

那位读者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观点而阅读,而是为了消磨时间;不是为了自我增值而阅读,而是为了寻找自我肯定。这样的阅读也和旧时代的不同,因为文章不长,加上读者可以发言,变成像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于是,读者往往在未读完全文以前,已经在脑海中准备反应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会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生,因为一本书的资讯量大很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读者无法即时对作者反应,被逼静下心来好好消化内容。到完成阅读以后,能真正吸收到新知识、新观点。

作者写作的动机是什么呢?若说评论类文章,通常是发表对事件某一角度的看法,给予读者参考。马尔坎·格拉特维(Malcolm Gladwell)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善于为事件提供多个视角,并旁征博引。他谈圣经里的大卫和巨人歌利亚,说根本不是以弱胜强的故事,而是以强欺弱。大卫一开始就是配有致命武器的强者,而高个子歌利亚搞不好还有先天性疾病。

活在水里的鱼不知道水,活在空气里的人也常常忘了空气,我们太习惯自己本来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差别只是有的人井口比较宽、有的比较窄,看的都不是天空本来的样子。阅读的功能,应该是要冲击我们既有的世界观,让我们看到井口以外的天空。

以前老式的笔战,慢是慢了些,但也正因为发表困难,作者都一丝不苟,加上文章都经过编辑把关,比现在的网路谩骂有营养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少去看文章留言。所以,奉劝那些要留言骂我的网民,省点力气,我多数看不到,看了也不回应。我单纯的只是想为读者提供一种观点,没打算要说服谁,也不打算被说服。

抱着成见读网路文章,将一无所获的,还不如去看连续剧。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2 / 5. 评分人数: 3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周若鹏

专栏作家。著有诗集《相思扑满》、《速读》、《香草》,散文集《突然我是船长》、杂文集《杂乱有章》与《男人这东西》。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