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针砭时弊34年 陈亚才:社会需要监督才会越变越好!

时评人相信社会应该越来越好,但是却不相信社会会自然变好,所以才需要监督,才需要指出一些缺失,或者是做得不好的地方。从1985年开始发表评论,针砭时弊34年,身为资深评论人的陈亚才,不仅是位评论人,也是社会运动的推手之一,他参与了不少推动民主进程的社会运动,同时也以文史工作者的身份,带领大家走入印度庙和清真寺做实地考察,实实在在地推动马来西亚的改变,也见证了马来西亚的历史进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铜”,是陈亚才早年的笔名,“以铜为镜”不但引用了唐朝的典故,也是一种自我提醒与鞭策。

“以历史作为镜,可以知道古往今来时代的兴衰。铜本身很耐,铜器也代表是一个文明的进步,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铜器时代。是一种文明的跨越,当人类、民族、部落刚开始使用铜器,表示他开始进化到一个阶段。”

陈亚才毕业自台湾大学历史系。右图摄于1984年5月,照片中的青年为“台湾-大马青年社”研究发展部成员。(图片来源:陈亚才)

不仅勤于针砭时弊,积极投入社会运动

1985年刚从台大历史系毕业回国的他,发表的第一篇评论刊登在《南洋商报》,后来也陆续在各报发表评论、写专栏,不到一年,陈亚才就以自己的原名发表文章了。

这些年来马来西亚的社会运动方兴未艾,除了净选盟大集会(Bersih),还有白小保校运动吉隆坡苏丹街文化遗产运动彭亨劳勿武吉公满新村反山埃冶金抗争万挠反对高压电缆穿越新村维护双溪毛糯513墓园的社会运动等。在这些社会运动都能看见陈亚才的身影,他不仅是一位评论人,也是各种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和推手,甚至在这些运动中担任了顾问的角色,深入其中去听取当地人的声音。

无论是在净选盟集会、维护双溪毛糯513墓园公祭活动、捍卫苏丹街文化遗产活动以及抵制莱纳斯在关丹设厂等社会运动,都可看见陈亚才的影子。(图片来源:陈亚才)

陈亚才总为社会运动四处奔走,认为人到现场更能掌握更实际的情况,才能掌握在地人对课题的想法,认识在地的核心团队,并了解其中的交涉过程。他以万挠反对高压电缆穿越新村工委会的抗争为例——大企业国能是村民的对手,在交涉的过程中可知道彼此对课题的看法与分歧点,甚至探讨出共识可以建立在哪里。

其实,陈亚才原先对万挠并不熟悉,也不认识当地居民,然而在社会运动正萌芽的时期,遇到难题时,大家会来找他。他披露,每场社会运动都需要很多协调工作,不管是对内对外,包括与官方交涉,甚至导致协调组织内部分歧。

“从过去的白小课题、万挠高压电缆,甚至是莱纳斯课题,大家看法之间的差距,都有必要去协调出一个主流,每一个一致看法的背后,都涉及了很多协调的工作。”

“人在现场你才能够掌握到情况,有很多交涉的过程,实际怎么谈判,各别的底线是什么。”

陈亚才也曾参与万挠反对高压电缆穿越新村的抗争。(图片来源:陈亚才)

今日成果皆因前人努力过

针砭时弊34年,陈亚才认为,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应把时间放长来看,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进步,又回到了马哈迪时代,笼统而言好像是如此,但仔细看过去二三十年的变化,通过Bersih就能看到其中的进化。

从2007年的净选盟大集会Bersih,到2016年净选盟5.0集会,上街的风险相对没有那么大,大家感觉到集会像嘉年华,上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513事件过后那种政治阴影,以及警察的强悍对付的时代,陈亚才说这个过程都是因为很多人在前面努力过,把这扇门撞开了,所以才让一切变得更明朗。

这些日子內部安全法令(ISA)废除了,不经审讯的扣留也没有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人身的保障有所提高。他分析说,从净选盟大集会Bersih到Bersih 2.0警方发出的催泪弹最多,还出动了水炮车强势镇压,来到Bersih 3.0的情况是一半一半,进入Bersih 4.0和Bersih 5.0,正式进入了和平集会,警方和集会者开始相信集会可以和平,而不是过去一想到集会就是暴动,就是警方镇压对抗。

“这个变化,就是从警察相对暴力,到警察相对尊重集会的权利跟自由,这是一个过程,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前扑后继,一代一代人接力下去,不一定是最早那个人,放所谓最后的那一块砖,但这个接力过程,在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它的效果。”

作为时评人和监督者多年,他最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社会的抗争,特别是议题性和地方性的抗争,到最后,最大的收获就是除了处理了原本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带动村民,做更大的关注,更大的参与。

陈亚才曾因声援印度社群反对具有歧视性的马来文学读本Interlok而出现在印度报刊《Malaysia Namban》的头版。(图片来源:陈亚才)

上个世纪80年代,霹雳州红泥山居民与亚洲稀土厂经历了漫长的抗争,最后打赢官司的亚洲稀土厂自动关厂,而当年参与抗争的人士,也到了彭亨劳勿武吉公满新村反山埃冶金抗争和反莱纳斯稀土厂集会中分享。

耐力是社会运动的一大考验,白小保校运动,经历了漫长的8年时间,白小原校在2008年1月5日重开;彭亨劳勿武吉公满新村反山埃冶金的抗争逾十年,2018年金矿公司停止运作。

“短期里面看不到结果出路,这个最彷徨,人心最涣散,谣言最多,意见分歧最密集,这个时候最辛苦,要怎么度过难关,只有跟抗争队伍在一起你才能够感受到那样的气氛压力,才知道你要耐着性子,有时候要做很多协调的工作。”

从2008年马来西亚经历了局部的政党轮替,2013年505换政府变天不成,到2018年的509变天,陈亚才透露,虽然可以预料到509的变天,但唯一落差和出乎判断的是没有想到,变天后希盟政府的表现出乎所料。

适逢希盟政府上任一周年,陈亚才以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受邀上节目点评“509一周年”。(图片来源:陈亚才)

“如果看这一年多来的表现,有很多的令人不满意的情况是希盟领袖自己做出来的,不管是经验不足,或者太过自大狂妄,就是不懂人民要什么,民众要什么等等,轻重缓急摆不准,教育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陈亚才表示,除了收拾前朝的烂摊子,希盟的能力、判断的错误,以及态度问题,并没有汲取教训,一直出现错误,导致民众出现反感。

遗憾种族宗教议题盖过多元论述

作为时评人监督国家,最令他感到难过的是在509投票之前,种族和宗教课题被炒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是他在2013年505变天不曾察觉到的状况,一直到如今最大的冲击是种族议题重新回来了,宗教议题重新回来,盖过这种多元的论述,越走越偏,越走越走回70年代,他觉得这个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像走回70年代,看谁更种族,谁更宗教来赢得选票,赢得支持,出现不健康的斗争。”

“2008年是最美好的气氛,朝野都认为都感觉到不管用什么方式民主化就是未来的道路,作为执政党要民主化,当反对党也要民主化,这个共识几乎大家感觉到,而且也开始从单元走向多元,以后不要谈种族课题,我们现在已经走入多元。”

那是2008年308局部变天之后的气氛,国阵失去国会三分二多数议席,在野党共赢得雪兰莪、霹雳、槟城、吉打和吉兰丹5州的政权。

陈亚才的时评人生涯,见证了内安法令的始末,在马来西亚民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1987年10月27日茅草行动(Operasi Lalang)时,政府援引1960年内安法令进行大规模逮捕行动,警方当时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搜捕扣押107名朝野政党领袖、华教人士、环保分子、社运分子、宗教人士等,国家局势紧张,那时华研的主任柯家逊被捕,陈亚才成为了华研的代主任,而如今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和网络媒体的发达,陈亚才认为,世界变得更开放,人身安全和人权都有了更大的保障。

2011年2月,陈亚才主持林冠英与蔡细历的“双雄辩论”。(图片来源:陈亚才)

积极推动跨族群交流  

陈亚才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对历史、文化艺术、建筑欣赏、民俗都感兴趣,同时也投入了研究的工作,除了长期推动古迹保存的观念推广、实务培训及导览工作,也推动跨族群交流,讲述印度教与印度庙历史,并进行印度庙的导览。

从小在橡胶园长的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宗族两极化的现象,在大学毕业来到吉隆坡生活后第一接触“Racial Polarization”(种族两级化)这个英文词,让他感到震撼,因为这与他过去的生活经验完全不一样,过去在乡下种族和睦,完全没有人在谈种族两级化,反而在城市大家总在讨论这个课题。

1981年,陈亚才(上排右一)住在橡胶园的岁月。(图片来源:陈亚才)

“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三大民族不能和平相处,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个没有问题,我过去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我就觉得我要多做一点跨族群交流的工作。”

在古迹导览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朋友对印度庙相对到陌生,而陈亚才小时候经常参与园丘印度庙的粉刷,也经常观赏印度庙的膜拜仪式,因此他就更深入地投入研究,带大家走入印度庙,认识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神明。

陈亚才小时候经常参与园丘印度庙的粉刷,也经常观赏印度庙的膜拜仪式,因此他就更深入地投入研究,带大家走入印度庙,认识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神明。(图片来源:陈亚才)

“通常我们对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东西通常都会有一点抗拒,我早年办宗教之旅就带大家走完所有的宗教,包括到回教堂,因为很多人每天都经过宗教建筑,但很少人走进不属于你宗教的建筑物,我就做这个工作带人家去认识。”

如今陈亚才投入印度庙的研究与导览已10年,他甚至到十五碑上印度教的课程,成为课堂中唯一一位非印学生,课程70%是以英文进行,30%以淡米尔文进行,他甚至能听懂部分的淡米尔文,日后更打算撰写与印度教有关的书籍,聊起印度教的课题陈亚才总能娓娓道来许多有趣的话题,随着对印度教认识越多,他甚至将各种印度经典当作故事书和哲学来阅读,体验不同层次的理解。

如今,陈亚才投入印度庙的研究与导览已有10年。(图片来源:陈亚才)

陈亚才拥有各种身份,他是时评人、社会运动的推手、文史工作者、他也是1983年台大优秀青年将的得主,以一位侨生的身份得奖,除了身为历史系的班代表,他当年也是台大羽球校队和台大文学院足球队队员及副队长。

与陈亚才的访谈,就像翻阅一本与国家风雨有关的历史书籍。这位走过风风雨雨的时评人,将继续监督国家,让社会越来越来越有安全感,人权受到尊重与民主程度提高。

他希望大家能活在一个有商有量,民意受到尊重的时代与环境,“这些所有的工作,最后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合居住活得有尊严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我们精神上的一个最大的依据。”

时评员的工作,当然是帮忙做监督,一些做得比较不理想的,要特别提出来。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6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妙仪

黄妙仪是访问网特约记者。从事访问/阅读/写作/节目企划/文案/配音工作,以多职人生体验生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