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从实体到网络时代,她仍坚持做好音乐——周博华的30年音乐路

虽然你可能不是听着大马歌手的歌曲长大的,但曾几何时,大马乐坛也经历了一段辉煌时代,不少本地的音乐人在海内外都创下了漂亮的成绩,甚至在前往台湾发展后,成为了台湾听众的追捧的对象。对于大马乐坛的起始和发展,不管你了不了解、有多关注,但有一个人,你却不能不留意她,她,就是周博华——她是马来西亚最早期走向海外的创作女歌手,是第一代推动大马乐坛前进的第一位女音乐人。

说到音乐,它犹如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没有音乐的人生难免会有一些枯燥乏味。会这么说,不是因为仅仅音乐能给予人类在生活上的调剂作用,更是因为每一首音乐创作的背后,一定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年代的代表。

就拿马来西亚的乐坛为例,一个山脚下男孩就是一代人的回忆;一个梁静茹就是一个青春的代表。

虽然你可能不是听着大马歌手的歌曲长大的,但曾几何时,大马乐坛也经历了一段辉煌时代,不少本地的音乐人在海内外都创下了漂亮的成绩,甚至在前往台湾发展后,成为了台湾听众的追捧的对象。

对于大马乐坛的起始和发展,不管你了不了解、有多关注,有一个人必须要提,因为她,是马来西亚的首位创作女歌手,是第一代推动大马乐坛前进的第一位女音乐人。

她,是周博华,出道于1990年。从第一张专辑《你只留下寂寞》出发,到第二年的第二张专辑《爱我,给我自由》,然后到第三年的第三张专辑《周博华Volume3——想你想成习惯》,后来便转战幕后,周博华至今仍从事词曲创作与声乐指导等工作。

周博华不久前担任陈升演唱会的演唱嘉宾,与陈升高歌一曲。(图片来源:受访者)

虽然在出道3年后便退居幕后,但周博华仍活跃于创造大马乐坛的奇迹。周博华曾担任庾澄庆、苏芮、甄妮、张学友、光良乃至于最近来马开演唱会的陈升等歌手演唱会的嘉宾,而人人称为老师的她,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声乐指导老师,栽培了无数的本地歌手。

淡出台前17年后,周博华再以第四张专辑《TIME》重新以创作歌手身份出发。在马来西亚乐坛历经了30年风雨岁月的她,却谦虚地自我惭愧,因为作为马来西亚乐坛的第一代音乐创作人,却没有真正的做到将大马乐坛推到蓬勃发展的道路上。

周博华于1990年出道,是大马乐坛中的首位创作女歌手。(图片来源:受访者)

“很感恩今天大家给我‘大马首位女创作歌手’这样的一个名号,只不过看到现在目前整个马来西亚音乐的创作路,其实有更多的女歌手、创作人出现,那这些歌手其实都在很努力地经营他们的创作……”

“但有时候,大马的音乐路不好走。你说没有管道,又不是没有管道;说有管道,好像又不太够。就是在某些部分上你会觉得还是少了一些什么。所以在马来西亚音乐的趋势来说其实一直在发展着,而且一直有一个新的现象在改变,只是,你说能够稳定地走下去这部分,其实是有一点困难的。”

对于马来西亚音乐创作这条路,周博华只能说,大家可能需要很多很多的毅力和坚持,才能够走得下去,或者说,辟出一条新的音乐路。

周博华:我不是歌星

懂音乐的人,会称站在舞台上的他们为音乐人、歌手,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就是歌星,那些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一众偶像,都是歌星。

虽然拥有着大马首位女创作歌手的名号,但周博华也不把自己看待成受人瞩目的大歌星,她只是一位喜欢分享歌曲的歌手。

“以前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说歌星歌星,我会强调说我不是歌星,我是歌手。对我来说,我觉得我不是属于那个大型舞台的,我不能够有一个很靓丽的包装,我也不会后面请一堆的舞蹈员来帮我伴舞,我觉得那个感觉跟我好像是有一点格格不入的。”

周博华于台湾歌手任贤齐的合照。(图片来源:受访者)

如果你有发现,周博华在重新出道以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办音乐会,因为音乐会跟大型的演唱会相比,跟观众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她也没有高高在上有着歌星光环地在纯粹表演。

“我说我要做音乐的部分,我会先想到说做音乐会,一个很小型的音乐会,大家的距离是很靠近的,不是远远的。我希望我做的东西就是分享,更甚于我要做一个很靓丽的歌星给人看。”

然而这只是她周博华的想法。对于有歌星梦的人来说,舞台就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歌星就是他们追求的身份。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但在马来西亚有个现象,就是追寻歌星梦的音乐人不多。在大马乐坛打滚了30年,周博华所看到的景象,就是大马音乐人都是单纯的,都只想走“分享”路线。

“在我们马来西亚来说,其实我觉得很多幕后的,或者是一些刚刚起来的音乐创作人,的确是比较单纯,所谓的单纯就是纯粹以音乐分享,多过于是要当一个歌星。”

周博华说,有歌星梦的音乐人,他们的思维和创作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因为对于纯粹分享音乐的创作人来说,他们的歌曲一般都充斥着商业化的味道,但是商业化得来又可以迎合到大众的口味,至少是,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的。

而纯粹想要做音乐分享的人,你认同还是不认同,他们根本无所谓,反正他们就是要跟大家分享他们的音乐。

“所以在马来西亚乐坛里面分的部分其实很清楚,我觉得当然一个国家里面还是需要这样不同类型的人存在,那才会显得比较多样化。”

网络歌手的崛起——这是一个没有专辑的年代

谈及多样化,随着时代的改进,除了歌手、歌星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网络歌手”在渐渐崛起中。

网络歌手,若人气高、追踪者多的也可以称为网红。在网际网络的时代,音乐的传达比起从前的专辑、电台、电视更快更广,但也更多更混杂。从“发唱片”年代走过来的周博华,又如何看待网络歌手、网红这一块音乐区域呢?

“我们不排斥网红这一回事,只是我们看待的角度会是:你是一个网红,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你扮演的目的是为了你的亮点、为了捧红自己,还是你其实要传达一个讯息?当歌手的网红当然是另外的一块,因为你毕竟只是想要把自己的歌曲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这个很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不是能够成为网红我们不知道……”

“最重要我们接下来没有专辑的年代,我们可能就是要趋向这样一个数码的方向,把自己的音乐做成一个这样的形式,然后上传到网络跟大家分享,要不然你还能够用怎样的方式去跟大家分享你的音乐呢?”

虽然周博华很清楚知道所有的东西已经转向数码化,说到了这是一个没有专辑的年代,但其实在她的心中却还是在期盼着,即便如今是数码、网络时代,专辑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

“可能还有一些人,一小拨人,他们可以收集专辑。我喜欢这个人,我希望我能够保存他的一些作品,不至于说零零散散的。如果上网听,还需要下载,虽然可以弄成一份拷贝,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东西还是跟我们实体的东西有差别的。”

(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这个没有专辑的年代,我们看回去周博华刚出道时,正是专辑盛行的年代。“发片”一词对于90年代出道的歌手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有专辑,才有岁月的证明。

“以前我们那个年代发片是有压力的,什么压力呢?老板会跟你说你的专辑卖了多少张,以前专辑是用‘万’来算的:三万张是最普遍,如果你能够超过三万张,那代表你的专辑是很好卖的。到后期的时候就渐渐演变成1万张,再后来就五千张,再更后来就是一千张都可以拿‘白金’。”

“以前做专辑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因为真的觉得有一个东西是可以跟大家一起去拥有的。可是现在,已经让人家觉得是who cares的阶段了,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到了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人去认同,变成大家都趋向了这个所谓的网络。”

当音乐时代的步伐已经走向了网络,专辑貌似就真的变得毫无价值。周博华说,她有时候会在想,他们很辛苦去经营的一些新歌、创作,但这些作品都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些作品保存地更久?

周博华出道以来的其中四张专辑封面。(图片来源:网络)

也许你会认为,将作品放到网络上才会是保存永久的最佳保障。周博华认同,却同时也认为,在浩瀚的网络大海中作品实在太多太多,根本也没办法能够让人实质地记得这些苦心经营的音乐创作。

“你有专辑,能够看得到,你还可以收存。所以这个东西可能对我们现在出专辑的意义来说,就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了。”

“当然我们现在要做每一张专辑我们都要特别考量,因为你钱投了下去之后,还能不能够看得到?我们也曾经做过一件事情就是:不管了,反正可能就是出一个少量的,一千张、两千张,至少还是有人愿意买,这个已经是很值得安慰的事情。”

周博华在声华30中的演出。(图片来源:受访者)

“去台湾发展才能成名”的时代已过去

如果说,这是一个没有专辑的年代,那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形容来说明马来西亚乐坛的现象——这是一个不需要去台湾发展才能红的时代。

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的音乐虽然辉煌,但也是必须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在台湾的“浸泡”,只要成功在台湾成了名,那就等于在全世界的华人圈子出了名。

现时代,去台湾发展已经不是一个选项了,因为即便你去了台湾发展,也不一定能够像前辈一样打入全球华人的市场。这无关音乐人的实力,而是有实力的人,现在太多了。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现象是很感慨的……我在90年代出现的时候,是因为没有,真的没有,所以为什么现在会有人记得周博华?因为那个年代我是第一个出来的。”

“可是现在出来的那些歌手会是怎样?太多了,多到有时候人家记不清谁是谁,除非你很杰出,除非你的作品真的是很好,那大家能够留存一个记忆。不然的话其实真的会很容易就被掩盖掉,因为就是太多了。”

作为大马乐坛的前辈之一,周博华当然也并不是在浇熄着有心人的追梦热忱。只不过,要当歌手必须清楚一点,就是当歌手不要只是为了要圆自己的梦,而是同时,你能够通过音乐来带给这个社会一番新的景象。

“每个都当歌手,那歌手其实很普遍,而且很多歌手都已经停顿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法继续前进。你说你还要再当歌手,是为了什么?”

物换星移,除了大马乐坛趋向的变化,歌手的身份也随着时间的巨轮起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个歌手,不需要出道,也许只需要在网络上爆红就可以了。

周博华认为,歌手本身应该要有本身被保存的价值,举例来说,如今还有人在听Beatles、BeeGees、Carpenters,是因为这些传奇们已经为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即便这么多年了以后,即便这些歌手已经不在了,可是,你依然会记得他,因为他们创作了许多好歌,曾经陪伴着你长大。

“可是现在有很多歌手,可能他发的歌曲是根本没有意义的,乱七八糟一通,也可能就这样上传到网络上了,然后就很红了。你就会很质疑自己,为什么一个歌手、一个创作人还需要花那么多的心思去好好地做创作呢?我反正就是乱想一些古怪的东西上传就好了,那会不会以后的年代都是这样子?”

“偶尔一两个这样出来,也许真的是可以娱乐到大家,可是有时候因为这样的一个娱乐性反而盖过了所有有付出努力的歌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伤心,有一点心寒。”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周博华,三十年前以创作女歌手身份出现于我国乐坛,在那风起云涌的创作时代,她作为先行者,给后来者开辟了新的方向。三十年后的今天,周博华为了走更长远的音乐路,于是决定暂时卸下音乐人的身份,休息。

周博华算着自己的音乐路,从十年前回归幕前开始,她每一年都在做音乐会,从两年一场,到一年一场,到后期变成了一年两、三场,她觉得自己到了应该停顿的点,要趁着休息,沉淀自己,然后再重新出发。

“我在想说,我会不会是过度曝光自己了?也就是说,我太频密地做这个事情。第一,我要考量到观众的疲劳,第二就是,我有什么好的东西还可以继续跟别人分享?”

“我觉得说,就暂时趁这个三十年做完了这一系列的东西,可以好好地先安顿下来,停一段时间是因为我要让自己更充实、更沉淀,也许我在这段休息的时间里面我有新的冲刺,然后当我再有意思要再出来唱的时候,可能那个感觉会又有新的东西。”

其实歌手这一条路,走了三十年之久,是周博华从更没有想过的事情。她刚出道时只是想着发两三张唱片,然后便可以退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譬如她很喜欢的美术、绘画,或者摄影。

“三十年以后,我想除了音乐之外,可能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情,是可以让自己刷新一下的。有想过继续绘画,摄影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还有去进修一些课程,但我希望的是有机会去做到这个东西。这些也都是我期待能够达到的一个目的。”

编按:周博华将在10月19日晚上8点,于旧巴生路的Sculptureatwork举办《天空之城音乐会》,除了要迎接自己踏入乐坛的第三十年,也是她暂别舞台的“告别”回忆录。欲乐捐索票,请联系Mr. Yew 012-3949763。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彭薇均

《访问》编辑兼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喜欢以语言与文字感染他人,认为话语不是要表达得华丽而是诚恳,不需要天花乱坠而是中肯,说得多不如说得对。

杨智豪

《访问》制作人,曾于电视台打滚数年,参与制作过访谈节目、资讯节目、娱乐新闻等。

我有话说
1 条评论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