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专访大马舞蹈家马金泉:很多时候,阻力就是助力

马来西亚专业舞团共享空间(Dua Space Dance Theatre)创办人之一马金泉,于上个月(2022年6月19日)获得第二届“白手兴家——东盟华人杰出奖”,而以白手兴家这四个字来形容马金泉和他创办的共享舞团一点也不为过。从身无分文,只因忠于自己对舞蹈的热爱,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个华人专业舞团至今——已经24年了,马金泉凭借的不只是热爱,更因他懂得面对生命不同的难题与抉择时,始终保持正能量的态度,积极地寻求突破。

“在我们舞蹈编舞里面,一般的编舞是根据舞台的大小,舞者的动作行云流水,到哪里都可以。但是还有一种我们时常用的编舞方式,是我们规定演员只能在一个固定的位子内移动,你只能在这里做动作。这看似是限制,但其实开发了更多的可能性。透过限制,其实会启发更多想像。”共享舞团创办人之一,马金泉如是说。

尤其面对逆境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抱怨,而是可以如何转变,突破重围。

共享舞团创办人之一,马金泉。(图片来源:受访者)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随着国家颁布防疫限制令,民众的生活与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表演艺术行业承受的影响最为严峻,用马金泉的说法来形容, “这两年半我们几乎是动弹不得。”

“在疫情期间,我们把二十几年积攒下来的母金,几乎全数花尽。但庆幸的是我们这些年来都很节省使用,才有资金度过这两年半的时间。无法举办演出,我们原本20名全职员工被我们缩减剩下10名。”

“我们很快意识到这次疫情来势汹汹,不是一时半刻可以退去的。而且不只是马来西亚受到影响,全世界都无法幸免。以前我们舞团还能到外国舞台去演出,后来几乎无法举办任何现场演出。”

现场演出是舞团重要的表演与收入来源,意识到现场演出受到阻滞,共享舞团也没有坐以待毙,反而在疫情期间找出不同的演出方式来突破困境。他们转战网络,透过线上演出的方式,联系不同地方的艺术家。

共享舞团在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上演出活动,打破空间的疆界,与世界各地的观众联系与互动。(图片来源:受访者)

将艺术从现场带到网络,打破人数与地区的疆界

“疫情中,我们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在我们舞团里面,我们比较推崇正能量。因为人要有负能量是很容易的,我们都会抱怨或者生气,但是在这样的环境内,我们更需要的是转念一想,眼前的阻力何尝不是助力呢?”

“它让我们去思考很多事情,也包括后来我们舞团发展出了自行一格的线上节目表演方式。”

之所以没有太过拘泥于线上演出如何媲比线下的现场演出,是因为对马金泉来说,这两者无法直接作比较。线上与线下无论从制作或观看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场有许多当下与情绪丰满的同时,线上节目也有很多可能性是线下无法做到的。

“我们发现线上的观众数量是可以比起现场多很多倍。像是以往我们在KLPAC做一场演出,观众有500人,但是换作是线上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人数、地区都不拘,谁都可以来看,这就是网络的优势。”

“这次的尝试让我们想到,之后我们的作品都可以做两种呈现,一种是实体的现场演出,另一种则是透过线上拍摄,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对创作者和演员来说,这也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

此外,线上演出还打破了一件现场演出无法做到的事,那就是“保留当下”。

表演艺术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如绘画、雕塑,它们在完成之后就是一个固体的存在,然后就可以给人一直看下去。但是动态的如歌舞剧业,它们只有生存在当下的时间,同时它结合了灯光、音响,现在更有更多的多媒体设备。它是经过了,就不存在了。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说看表演艺术要看现场,因为它是无法保留的。你唯有能保留的,只有你看完之后的印象,在你的脑海里、心里面。

不管演出本身长短,现场演出是经过了,就不存在了。等到下一次要再演出,又要重复一次地排练、协调,这个过程相当耗时耗力,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些作品保留下来呢?

“在这次的疫情中,我们就找到答案了。我们可以透过影像的方式,把这些作品留下来。但是留下来的作品,和现场的呈现是不一样的,它是另一种作品的型态。”

共享舞团线上节目的拍摄工作。(图片来源:受访者)

马金泉:“线上内容必须考量镜头、剪接,不同的合成效果,表演内容需要这样处理过后,才适合放到虚拟、网络空间内观赏。”(图片来源:受访者)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彭美君

自由撰稿人,信仰文字与音乐的力量,想探听并书写有温度的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