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行动管制令期间,你在家中转发假新闻时,他们正在前线传播真新闻!

随着冠状确诊病例暴增,冲在前线的职业更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安然地在家里度过十四天。我们关注在前线与病毒抗争的医护人员,我们心疼必须四处巡逻走动的警察及执法人员,我们更感谢在关键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及送餐员的付出。但是人们忘了,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在这十四天内并没有缺席,以最快的速度采集传递最即时最准确的消息。《访问》透过四位新闻工作者,让你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与想法。

在实施行动管制令的这段期间,你或许习惯每小时刷脸书查看最新资讯。毕竟,面对这场疫情,人们有着太多的疑惑。还有多少被感染的患者?确诊病例治疗情况怎样了?街上的状况又是怎么样了?食物供应是否足够?什么时候才能自由活动?

你不知道的是,你所关注的这些资讯,都是新闻工作者在病毒笼罩的恐惧下外出奔波换取得来的,为的是让你得知正确资讯。他们其实也会担忧、害怕,他们的家人更是担心,但他们依然坚持履行媒体职责,为大众传递资讯。

访问》采访了四位新闻工作者,或许透过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及想法,你也能明白他们坚守岗位的理由。

马新社新闻台华语新闻主播李运祥:“这本来就是媒体的职责”

马新社新闻台隶属于马来西亚官方通讯社,是为本地及国际媒体提供新闻的代表单位,因此员工自然无法暂停工作,像马新社新闻台华语新闻主播兼记者李运祥便是一个例子。

“很多资讯只有国语版本,因此不少华人并不知道官方在这个时候也有传达很多讯息。我们华语新闻组能做的,就是负责翻译或者去把一些很繁杂的官方讯息做成资讯图表,让公众轻易明白这些资讯。”

李运祥坦言,即使他努力说服家人朋友让他们放心,但自己依然对病毒感到恐惧。(图片来源:受访者)

他表示,即使没有工作、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也是会观察疫情的变化和进展,并在自己的脸书专页分享这些资讯。

对于李运祥而言,这本来就是媒体的职责。他认为在这种非常时期,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虚虚实实的消息,容易引起公众恐慌,“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让大家知道你们真的不需要害怕。我觉得医护人员帮忙控制一切、照顾病人,而我们媒体能做到的是如实报导关乎公众利益的新闻,告诉大家不应该相信这些假消息、假新闻。”

李运祥希望透过真实的新闻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减少仇恨言论。(图片来源:受访者)

管制令期间,李运祥仍走上街头进行采访,近距离地接触社区民众。他坦言,即使他努力说服家人朋友让他们放心,但他自己依然对病毒感到恐惧,“说真的,我自己也是会怕。我身边有同事,因为疑似确诊被送入医院。那时候我们觉得病毒好像离我们很远,所以也不会特别担心,但是当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一点担心。”

“其实行动管制令宣布的当下,我并没有觉得怎样。当时同事还没有确定检测结果,没有办法来上班,又有同事请假,身边的战友少了,我突然间有一种无助感。我一直要告诉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不需要特别担心。如果我在前线都没有办法克服这样的恐惧,那么对一般人来说更难去面对这样的情况。”

他表示,当他知道同事疑似感染时,并没有马上通知家人与朋友。他担心这样反而让他们更操心,所以只是自行观察自己与该名同事接触后是否出现新冠症状。所幸的是,检验结果在几天前出炉了,该名同事被检测为新冠状病毒阴性。

李运祥希望透过传递真实的新闻、消息,他希望可以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图片来源:截自马新社华语新闻)

透过传递真实的新闻、消息,他希望可以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这时候需要减少的是仇恨言论。”他举了个例子说,有些人认为大城堡清真寺集会是病毒爆发的源头,进而斥责或针对穆斯林,但他们却没有想过如何站在穆斯林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作为马来西亚人,如果你没有办法让这个局势变得更好的话,那么你就不应该去制造恐慌、制造仇恨。往往一些人对这些事情的反应、所采取的一些行动,远比病毒来得可怕。”

ntv7华语新闻记者陈玮伦:“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上班”

“新闻每天都要播,尤其在这个时候要传递最新、最准确的资讯给大众,所以一般上新闻工作者都没有选择,必须要工作。” ntv7华语新闻记者陈玮伦表示,多数的报馆已经采取居家作业的模式,但是新闻节目需要画面及声音,他们必须剪辑、录影、录制旁白、找画面等,这些工作都无法在家里进行。

为了降低记者受染的风险,陈玮伦说公司已经下令减少外出采访,除非是必要的采访,如政府当局有什么宣布或记者会,但他还是需要外出进行采访,让民众知道街上的状况。一旦外出采访就是要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家人朋友们都会不时提醒他要多喝水、常洗手、戴口罩,做好防疫工作。

“至于我自己的话,还是有一点担心,因为这个病例一直在攀升中,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受染者。现在我出去采访就一定会戴口罩,回到公司前会用消毒洗手液来洗手,甚至我戴过的口罩会在回公司前就丢掉,尽量不要把外面的病菌带回公司,可能传染到其他同事。”

即使实施禁令,陈玮伦还是需要外出进行采访,让民众知道街上的状况。(图片来源:受访者)

实施禁令的首日,他去了武吉免登,看到一片冷清,交通也没有什么阻塞。他想,大家应该是都在家乖乖做好防疫工作;第二天,他去了菜市场进行采访,很多人戴着口罩去买菜、买鱼、买肉,看起来和一般的日子没有差别,只是多了卫生部的官员去检测每个小贩是否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茶餐室也开始收起椅子,提醒民众只能外带、外送,无法堂食。看似民众都遵守十四天的限制令,但他们却接到投报,有些民众外带了食物、茶水,聚集在公园的凉亭喝茶聊天。

“这让我有一点惊讶,这个时候是非常时期,大家都在害怕自己会受染的时候,竟然还有人不顾政府的指令,聚集在公园的凉亭喝茶聊天。”

即使家人朋友担心,自己也有些许害怕,陈玮伦依然坚守岗位,“做这一行的人都已经知道,不管是什么时候,我们每天都需要有人去工作。不管是公共假期,甚至是这种禁令,我们都还是要上班,坚守这个岗位。可能是喜欢传递资讯给别人,可能是我们自带的一种使命感。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最新、最准确的资讯提供给大众。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工作可以减少假消息、假新闻,减少社会的恐慌。”

陈玮伦希望透过新闻工作者传递的资讯,民众可以好好地配合政府。(图片来源:受访者)

陈玮伦表示,ntv7华语新闻组在下午六点过后就下班了,但政府当局常常在晚上七或八点宣布最新进展。因此他们下班后,仍会在脸书专页上把最新的资讯传递给大众。即使是睡前才接获最新消息,他们依然会试着去了解详情,“我们能做的努力就是收到什么消息,第一个时间通知大家。至少知道政府现在正在做什么东西,我们才能提供比较正确的资讯。”

“现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要怎样拿到最正确的消息?第一通过正规媒体,通过报馆或者是新闻台拿到最正确的消息。现在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的脸书专页或者是推特账号,所以民众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获得更即时的消息。”

陈玮伦呼吁民众透过正规媒体获得最正确的消息。(图片来源:截自Ntv7华语新闻)

陈玮伦认为,民众在接获任何消息都必须先判断这个消息来源是哪里来的,不要一昧地接受,“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可以去询问媒体工作者,甚至可以去私讯报馆、新闻台的脸书专页,就可能会有小编会回复你们告诉你们这是不是真的消息。”当身边的朋友、家人在群组分享错误的信息时,他亦会一一分析,告诉他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我希望透过我们新闻工作者传递的资讯,民众可以好好地配合政府,以防疫作为前提。大家都不希望马来西亚新增病例攀升,所以好好配合政府,这十四天很快就会过去了。”

光华日报摄影记者骆炜芬:“媒体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

驻扎在北部槟岛的光华日报摄影记者骆炜芬坦言,家人知道她在实施禁令期间也必须工作时,纷纷表示担心。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还需要工作,“我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媒体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

面对疫情,她担心胜过于害怕,毕竟槟岛是她工作的地方,是她成长的地方,也是她家人所在之处。政府宣布实施禁令的当下,她担忧的是如何让家人了解一系列的防范措施,还有如何安置年迈的母亲。习惯独居的母亲并不喜欢住在哥哥那里,而她经常在外奔波,难免会接触到人群,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不小心感染。

后来他们决定让母亲独居,但是他们会定时打电话给母亲。每天晚餐时间,她、哥哥、在新加坡的姐姐亦会与母亲进行视频通话,互相报告生活当天发生的小事情。谈话间,他们不忘叮嘱母亲减少外出,如果要出门就要留意的事项。

从事媒体工作十五年,骆炜芬认为自己拥有一份身为新闻从业员的使命感。(图片来源:受访者)

“其实我害怕的成分并没有很大,反而是比较担心。因为当你身边有许多需要你担心的事情时,你害怕的事情反而会减少。除非整个环境你说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很无助的时候,我就会害怕。我从事这一行差不多15年了,其实每个在这一行待得比较久的人都会明白,如果我们真的内心没有那一团火、那一份媒体行业应有的责任心,基本上这一行业真的很做下去⋯⋯

“对于我来说,是一份使命,一份身为新闻从业员的使命感。老实说,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公司的指令,我们也会自动自发地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政府宣布行动管制令(3月16日)的第二天,她刚好没有工作,便去了菜市场采购。看着民众争先恐后,只想着是否抢得到生活用品,却忽略防范措施。她不禁感叹:“民众的恐慌是来自于担心物资不足,日常用品、食物等足不足够,可是他们并没有想到在这样密集的接触下,病毒会更容易传播。”她亦观察到民众及小贩都没有戴上口罩,但她认为这不全然是因为他们缺乏防疫意识,市场上的确很难寻获口罩,因此政府应该及早推出解决方案。

实施管制令的第二天,骆炜芬到机场工作(图片来源:受访者)

实施管制令的第二天(3月19日),骆炜芬到机场工作,机场内人来人往是染病的高风险场所,尽管很多国际航班已经停飞了,但某些内陆航班还在运行。机场的大门都关了,只剩下三个出入口。而每一个出入口都有职员在站岗,负责测量与记录体温,并且要求你扫描二维码以及填写基本资料。然而,她察觉部分执法人员选择性地测量民众的体温,并没有认真执行任务。

“我在拍照的时候,被那里的执法人员发现了。他走过来问我是谁,我告诉他我是媒体。我继续询问他,他们是否在选择性测量体温。他回答说不是,并且解释说因为有些民众是走了出去再回来的。我追问说,他们是否能认清每个民众呢?他回答我说是,并且离开了。”

她接着说,从制服看来,那名执法人员是机场员工,并不是医务人员,再加上他看起来很年轻,或许他并不了解防疫措施的重要性。但是她认为,不管站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把责任和工作做好。媒体应该做好媒体的本分;国人也应该做好国人的本分,乖乖待在家,不要乱传假消息。

“我相信,每个新闻从业员都会希望国人可以通过正规的管道来接受我们传达出去的讯息与新闻。我希望我们把我们的责任做好;国人可以得到政府和媒体给予的正确消息,而不是所谓的小道消息,听说谁谁谁之类的。”

星洲日报记者颜维陞:“因为已经是记者”

颜维陞是星洲日报吉打双溪大年办事处记者,他告诉《访问》,即使实施禁令,新闻工作者还是一定得工作。在这段期间,他跟随主任的指示到各大商场、菜市场进行采访,他发觉民众争先恐后地抢购,“因为这是第一次实施禁令,很多人都担心无法出来购买粮食,便开始囤货。”

颜维陞希望可以把第一手消息传递给民众和读者。(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这种非常时期,仍然进行采访,家人自然会担心,但他认为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为了让家人放心,他尽量做好防疫措施,出入都不忘戴上口罩,回到办事处或住家即刻消毒。他表示,“因为已经是记者,就有这份责任及义务去完成这份使命,我希望可以把第一手消息传递给民众和读者。”

面对暴增的确诊病例,首相宣布实施全国行动管制令,以抑制病毒持续扩散,然而仍有屡劝不听的民众让颜维陞大感无奈。“这几天可以到民众还是没有危机意识,不把行动管制令当作一回事,还是看得到一些人在外溜达,需要劳烦警方去执法。”

他分享自己在实施禁令的第二天与警察出动的经历,“我们去一些人多的地方,一些年纪稍长的长辈不明白,警方就解释给他们听,规劝他们不要出来。如果接下来的几天还看到他们,就会严厉警告,之后才会采取行动。”

那么,警方所设立的路障或封路行动中是否会阻碍他进行采访工作?他解释,新闻工作者基本上都配有媒体证,“官方也会给我们一张通行证,有了这张纸,我们才有办法在外面跑新闻。”

“面对那种小道消息、假新闻,我希望读者、民众不要一昧去分享别人所分享出来的消息,我们最重要的是先求证。”他表示,民众应该关注不同的新闻媒体,确定了消息的真实性才转发。

颜维陞(白衣者)与警区主任一起巡视行动限制令第二晚的状况。(图片来源:受访者)

我们各司其职    共度眼前的难关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小时候不读书,长大当记者。”对于民众而言,有些媒体并不可信,部分记者亦只会写耸动标题的新闻。或许透过这些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故事及想法,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但至少希望大家相信,还是有人努力地守护着新闻良知,希望能让观众及早知道情况。

这些新闻工作者希望能够透过传递真实信息,达到警示、提醒、监督的作用;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应该多多帮忙,拒绝分享不实的新闻,做好自我防疫措施。

我们各司其职,共度眼前的难关;他们在前线报导,你就别再传假新闻了!


版权声明  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郑颖

拉曼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出生在吉打一个小城镇日得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