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在2010年之前是没有本地贺岁片的,直到周青元导了一部《大日子》,在华人新年期间破了本地中文电影的票房纪录后,农历新年一下子就成了热门档期,市场一窝蜂地出现所谓的贺岁片,数量越来越多,品质却越来越烂。造成这样的局面,片商、导演、演员和观众都有责任。
本地中文电影的市场,往往只能集中在华人新年,因为片商觉得很多观众只会在这个时候才和家人走进电影院,特别是那些一年可能只看一次电影的人。结果大家都跑去拍迎合新年气氛的贺岁片,造成题材大同小异,当所有的资源都倾向贺岁片,其他类型和档期都乏人问津,最后市场越做越窄,变成恶性竞争。华人一天不改变这种思维,本地市场就看不到春天。
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那些投资本地中文电影的人,到底有多少个是懂得电影这门艺术的?还是投资另有所图,根本就不在乎素质?一些明明不入流的剧本,还是照样获得资金开拍,在新年期间挂着贺岁片的名堂,浑水摸鱼上映,然后引来骂声不断,这个现象每一年都在循环。这一类影片很多都不会在国外上映,中伏的都是本地观众。投资的片商大概都只在乎票房,基本上没有鉴赏电影的眼光,对电影的运作所知有限,才让那些劣迹斑斑的电影人一次又一次得逞。
如今大马中文电影的门槛已经低到谁都可以当导演的地步,只要找到金主就行,拍电影看钱不看履历,这就是本地中文电影的悲哀。这些所谓的电影人,拍了烂片还不够,为了面子和往后的钱途,甚至购买国外野鸡影展的奖项来抬高身价。看着海报上密密麻麻的得奖纪录,行内人心知肚明,只有不知情的投资者和观众被蒙在鼓里,农历新年往往成了重灾区。
电影的水准除了由编导把关,演员素质也是成败的关键。本地中文贺岁片向来启用不少非专业演员演出,除了可能一鸣惊人的素人之外,还有电台DJ的参与,起初因为新鲜感而受落,但时间久了,重复的套路便开始叫人生厌,本来就没有演技可言,最后剩下挤眉弄眼的亮相,变成贺岁片的硬伤。
近年轮到网红当道,情况更加恶化,他们比电台DJ更不专业,需要剧组配合他们的行程拍摄,又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付出时间,演出根本不连戏,开工好像在赶节目似的,看了叫人吐血。片商可能觉得网红的流量有助票房,但是网络的视频是免费的,那些流量是否能够转化为票房还有待商榷,但网红现象已经造成贺岁片质量下跌。
不过说到底,有怎样的观众就有怎样的电影,本地观众新年期间志在娱乐减压的心态,对这些不入流的贺岁片一直保持包容,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今年最卖座的本地贺岁片,竟然是被人吐槽最多的《发财联盟》,说明本地观众的口味离不开浮夸的演出,也不介意剧情的粗疏,电影院里的笑声还是那么响亮。相比之下,《真爱好妈》的母女温情、《猫山王中王》的榴莲争霸、《小胖流浪记》的儿童小品仿佛都不敌发财,这就是现实。
最后一点,本地电影票房缺乏监管和核实机制,票房数据一般上都由片商说了算,今年多部贺岁片自称票房冠军,但始终没有一个核实的平台,这种乱象只会进一步误导市场,让大家自我感觉良好,不会去反省观众的批评。结果到最后,无论口碑还是票房,全部都不敌来自香港的贺岁片《毒舌大状》。本地中文电影如果还走不出上述的迷思,想要重夺贺岁片冠军谈何容易,港产片从谷底反弹的经验证明了:只有痛定思痛改革质量,才会有苦尽甘来的可能。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记事》其他文章
发财联盟有著名电台DJ和新加坡谐星加持嘛,该DJ也懂营销之道。在这个国家低俗是能找到通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