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伊能静在综艺节目中问丈夫秦昊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婆婆,“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不是嫁给爸爸?”
婆婆却“人间清醒”地说,做得最好的不一定是结婚嫁人,而是这辈子选择做自己。然后拍拍伊能静的肩膀,笑着说“不能依附别人呀”!
52岁是一个通透的年纪。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25岁写下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到了52岁出版的人生回忆录,却命名《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作为一名当代评论员被形容为“最好也最饱受争议”的作家,珍妮特在书中酣畅淋漓地”做自己“。
她写时代对女性的束缚与压抑,写母亲令她窒息的控制欲,道尽母女之间互相依存又彼此伤害的羁绊与战争,不惧世俗之见大谈同性禁忌之恋。
从处女作到回忆录,珍妮特离经叛道,不惜与世界为敌。在她生活的八零年代,这样的女作家令人又爱又恨。
在回忆录里她会说,“母亲终日抑郁,并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还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母亲说,“没人逃得了。”
但珍妮特告诉自己,“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她不要命的逃出生天,为自己劈开一条血路。纵然满身鲜血,她仍像个战士,骄傲且不服输。
从小被教育事事要循规蹈矩的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了在既定的规则中,过着不能行差踏错的日子。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活着。
这本书的原著书名是“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直译过来应是“正常就好,何必快乐?”,而这句话正是养母对十六岁的珍妮特的质问。
全书没有提到“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句话,但读完全书,你就会明白,这是52岁的珍妮特给母亲、给自己、也是给所有读者的答案。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的生活。”
事实上,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这句话一语双关。当你跟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样“正常”,过着千遍一律的死板生活,你为什么要觉得快乐?
去吧,去向往自由,去追求快乐,去放肆狂野,你不必活成他人所期望的“正常”。
今天520,去买束鲜花给注重仪式感的自己,去吃个甜品狂享多巴胺,去看本好书、看场电影、喝杯好酒、睡个好觉,大哭大笑都值得酣畅淋漓。
可以快乐,何必正常?
延伸阅读:王钶媃专栏《人间烟火》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