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被“敲骨吸髓”还是经贸转骨?

台美签订首批“21世纪贸易倡议”,遭北京批为不平等的“幌子”协议。这份台美断交以来最完整全面的贸易协定,是让台湾摆脱对中依赖?还是如北京所说反被“敲骨吸髓”?德国之声采访专家请他们提出观点。

6月1日,“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在美国华府完成首批签署,多家台媒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刻”;台湾总统蔡英文隔日发言表示,这是自1979年美国与中华民国(台湾)断交、改与中国建交以来,所建立最完整、全面的贸易协定。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言人米歇尔(Sam Michel)表示:“感谢台湾伙伴帮助我们达成这一重要里程碑,期待在更多贸易领域展开谈判。”

中国外交部则对此表达强烈反对,称美方不得与“中国台湾地区商签具有主权意涵和官方性质”的协定,而所谓“倡议”不过是美方打著经贸合作的幌子,“对台敲骨吸髓的‘指挥棒’”。

在中美角力加剧、双方就台湾问题争论不休之际,“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是否有助台湾摆脱对中依赖、重回经贸舞台?还是其外交成果华而不实?

德国之声整理出其中三大值得关注的提问:

一、政治含金量大于经济效益?

“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共有12项议题,6月1日签署的第一批议题涵盖其中5项,包含贸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业、服务业国内规章、反贪腐及中小企业,并未涉及“市场开放”、“关税减免”等议题,遭外界质疑与自由贸易协定(FTA)内容落差大、效益有限。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告诉德国之声,当前的谈判过程是为确保“双边在推动自由贸易之前,可以先把相关法规谈好”,因此现在就认定该倡议经济效用不大,“似乎太快了”,应等到后期再下定论。

针对台湾受北京打压,难以加入国际多边贸易组织的困境,台湾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2日也发表声明指,“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可作为推动贸易协定的路径图,将有利台湾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达怀疑,批评是“痴人说梦”。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年上个月向台媒《太报》表示,有关“倡议有助台湾加入CPTPP”的说法,“恐怕有点勉强”,因为目前美国自己都已退出,且不愿重返该协定。

台湾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表示,倡议有助台湾加入CPTPP。图为该机构总谈判代表邓振中。

至于这能否为台美签署FTA铺路,刘大年也对此浇冷水,称美国当今政策即不愿和任何国家或地区签署FTA,因此除非美国政府态度转向,否则外界不该抱有如此期待。

中华经济与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曾志超日前更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痛批,美国不愿付出具体行动支持台湾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或与台湾签署FTA,“宛如美国老大邀朋引伴开大会”却担心台湾吓到来宾,因此不让台方“从正门进去”,仅“可在边陲地带吆喝,过过乾瘾”。

不过在政治层面,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丁树范认为,签订“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有助舒缓台湾在国际外交、经济上遭遇的“孤立效应”。他说,“如果美国愿意跟台湾签有FTA效果的协议”,即便不是真正的FTA,也有望达到一种“示范”效果,让其他国家考虑效法美国,与台湾签订类似协议。

二、有助台湾降低对中国依赖?

在北京的强烈反对下,台湾与美国签署贸易倡议,是否暗示要进一步远离中国市场、在中美角力之间选边站?叶耀元向DW分析,该倡议“某种程度一定会”帮助台湾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只是降低幅度依贸易的品项将有所不同。

叶耀元说,中国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加上两岸关系紧张,以往代工组装的优势已逐渐减弱,因此就某些产品而言“两岸的依存度本来就在逐年下降”,签署台美倡议只是“加速”这件事的发生;但对于其他仍高度仰赖中国的品项,台湾则必须抉择“到底要吃中国还是美国市场”。

以农产、水产、酒类等品项为例,近年来中国屡次以检测不合格、注册信息不完整为由,禁止台湾相关商品进口;即使北京否认,但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一种“政治手段”。叶耀元告诉德国之声,这也显示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市场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风险性;针对此类产品,台湾可以透过贸易协议,“把对中国市场的互赖性转到美国身上”,将特定产业链“从中国拉出来”。

以政治的角度来看,丁树范则认为与美国签署倡议并非“选不选边”的问题,“而是台湾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不论有无签署这份倡议,北京都将持续打压台湾的国际地位,“反对台湾加入各种经贸组织”。“不管怎么做,北京都会不高兴,”他说。

丁树范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为例表示,中国作为成员国之一,坚决反对台湾加入,除非台湾“在政治上有所让步”,意即要台湾“放弃自己的政治主体地位,完全变成另一个香港”。香港已在去年申请加入RCEP,并有望在今年年中正式获准成为其中一员。

三、协议不平等?台湾得按美国规则走?

台湾经贸谈判办公室总谈判代表邓振中3月接受台媒《天下》杂志专访,称台美倡议如同“一套进步的贸易規范”,“让各国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自由竞争”。

然而,相较台湾,美国在商业法及贸易制度上的规定都更为复杂,因而产生台方须“按照美国规则走”、任由美方“予取予求”的部分说法。中国国台办也曾批该协议是“披著经贸外衣做政治交易”,恐削弱台湾核心产业优势和整体经济竞争力。

对此,叶耀元持正面立场,认为应将此事解读为双方在进一步展开贸易之前,须先完成的“法规衔接”。他表示,正因为美国法规较台湾复杂,台湾某些生产链、生产制程并不符美国規范,“如果在产品出口之前,就已经先把这部分(法规)处理好,相对来说就可以加速(产品)出口到美国的进程。”

刘大年则表示,台湾的首要任务是把握机会,向美方提出更多符合台湾利益的需求,譬如提升供应链韧性、深化资讯交流等,才不会沦为该倡议几乎完全是从美国需求出发,对台湾直接助益不大,只是美国给台湾的“安慰剂”等有关批评。

版权声明 本文乃德国之声特别授权刊登之内容,未经许可请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