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感觉需要为一年来的读书做一个总结。
不久前,刚刚完成今年度最大的一场讲演,结尾总结时,我对在场的几百位观众说:“从前慢,现在也该慢,关于吃饭这回事,我希望大家都慢下来。”
因为年近半百,关于吃饭,我突然觉得可以等了,不是排队拿筹轮位,而是等着一碗可能要炖上4小时的汤,又或者是等老师傅重新出山,给我做一道已经不再做的菜,这种等待,我很乐意。
![](https://theinterview.asia/wp-content/uploads/2023/12/IMG_2221.jpeg)
一周前,从本地独立书店中购得此书,相熟的书店老板不用问我,来书时已留起一本,说是吕嘉俊的新书。
我的书架上,有他编写的《本土情味─香港百年饮食口述历史》、《香港经典小食》、《味缘香港》,更早以前,他是《饮食男女》的执行编辑。
我看这本杂志超过20年,那些年在吉隆坡的书摊里守住过期杂志,只为里面的这本杂志,收藏超过400册,从纸本到网络版,一直在看;年前停刊后,我跟香港的某些认识的、熟悉的纽带,好像也断了一截。
《饮食男女》报导过无数的香港饮食文化纪录,然这些记录就在某一天,有预警地一夕消失,不意外却特别心疼,如今偶尔翻阅手上还存着的纸本,尤其珍贵。
![](https://theinterview.asia/wp-content/uploads/2023/12/IMG_2225.jpeg)
书中第一篇《杀死港式鱼蛋的真凶》,看得怅然,自从搅拌机发明以后,如今香港再无所谓的手打鱼蛋,以机器代之,只是以人手唧鱼蛋成球状,非真正手打,用点杂鱼,再大量加粉加味精用廉价鱼蛋应市,要能做得又爽又弹又滑,全部可用科技与狠活控制。
手艺和经验很重要?也是,如今做饮食业,某种程度上也在考验做人的底线,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生意,可能已不能生存了。
我喜欢他的文字,他当年的许多采访报导都读过,如同再看到老朋友般亲切,当然这本书名虽说让大家好好吃饭,更多是他不专心吃饭,在看着眼前的一碗粉,脑袋里却又杂七杂八想起许多事。
关于吃饭,因为那是需要很认真对待的事,所以才喜欢慢,一年结束,匆匆过去,脚步太快,且停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不一定要有多豪,一碟好的干炒牛河,是我此刻想到又吃不到的,很简单的要求?才不,太难了,但原来在香港也是难。
![](https://theinterview.asia/wp-content/uploads/2023/12/IMG_2226.jpeg)
吕嘉俊如今经营着一间为“字字研究所”的书店,也是出版社,也是一家饮食书店,售卖各种饮食类书籍,口罩把我跟这座城市分隔了好几年,2024年再访时,这个地方要去拜访,希望他能推荐我去吃一家干炒牛河。
我们吃的是文化和历史,果腹的是回忆与人情味。
“即使尝过世间的美食,也该要继续欣赏简单实在的东西。在努力向前跑时,仍要懂得在适当时候,回头一看,因为还有人在原地,一直等待我们。”
![](https://theinterview.asia/wp-content/uploads/2023/12/IMG_2224.jpeg)
书名:好好吃饭
作者:吕嘉俊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简介:从传统街市的豆腐花,到茶餐厅的奶茶菠萝油,食物牵系人心的距离;由十七世纪美洲的蔗糖生产,至航海时代的腌制鳕鱼,食物引证社会的变迁。
延伸阅读:马拉妹专栏《食字有味》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