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谘商心理师赵祥和博士不久前回马开讲,访问网此约访,找他谈谈现代亲子教育延伸出的一些思索。不谈理论框条,也不给具体解方,因为亲子关系总是复杂,于是也没有必然的对与错、好与坏。赵祥和选择不断强调的,是在寻找答案的路上,父母应该抱有的心态和观念——想要经营好亲子关系,父母得先经营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经营关系,没有“Grab”这回事,因为教养孩子就像栽种一棵榴櫣树⋯⋯
来自柔佛州的赵祥和博士拥有20年以上的谘商专业经验,现为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咨商心理与人力资源发展学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
笼统而言,若要粗略地指出现代亲子教育的问题,赵祥和博士认为,受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影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更关心孩子的能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培养;加上少子化时代,父母几乎将全部关注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这让孩子缺少了“匮乏感”的体验,在思想与行动上,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这两件事形成一个加成效果,我们都错误以为只要有能力,品格并不重要,而孩子又是被关注长大的,带来的伤害更大。”
怎么教孩子?怎么教自己?
那么,父母可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发展?
赵祥和认为,人格培养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日常中进行熏陶,因为人格不像英文或数学,没办法用“教”的。
“我们从小教孩子要懂得分享,但我们在重要的地方,比如分数、钱财,不但不让孩子分享,还要赢过别人。我们有太多暗示了,所以小孩不会学到这件事。”
那父母就束手无策了吗?倒也不是,赵祥和提醒,种种好的品格,包括吃苦耐劳、愿意为他人牺牲、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等等,父母应该先教会自己,小孩自然就能学会。
“如果父母做错了,会跟小孩诚心地道歉,小孩就学会说:我做错了要诚心道歉。但有些父母做不到。这是很困难的地方。”困难在于,很多父母误解了,亲子教育并非单向的教导与学习。“我们做父母也不够谦卑,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教小孩。如果我们做不到,却期待小孩变成这样,怎么可能?”
作为专家,遇到父母跑来询问有关亲子教育的意见是常有的事,但不少来参加课程或讲座的父母,都是抱着“你来教我怎么教孩子”的心态,这不是赵祥和希望看见的。
“我说你怎么教你自己?你怎么应付你的挫败?你怎么应付你的悲伤?你怎么应付你的不满?如果你不学习怎么教自己,不能一直幻想要去教小孩。你不能直接教小孩‘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他再试一次,而是你去把‘失败是成功之母’做给他看,他看着你做他就会了。”
做给小孩看,不是一件太难的事,父母必须先挪出一个空间,一个属于亲子的空间,也是一个父母本身内在的空间。要有空间,首先人要懂得停下来。可在效率至上的社会,我们已经缺乏停下来的能力。
“忙碌是一个问题,如果父母本身的内在并没有空间去回应自己的挫败,他在亲子里也没有空间去回应彼此的挫败。”
亲子空间,可以由一件又一件共同活动堆叠而成,小至玩积木、烤蛋糕,大至让孩子参与旅程规划,过程中必然会有挫折与失败,而父母可以陪着小孩一起面对。亲子空间,也可以由交谈与关心拓展开来,比如父母可以向孩子分享工作上的挫败,公开讨论,孩子或许也会乐于分享自己在学校里遭遇的困境。
榴櫣何时开花?急不来
在访谈中,赵祥和不时把教养小孩这回事,比喻成栽种一棵榴櫣树。
“榴櫣会不会在今年开花,是我们可以指导的吗?你期待它开花,它就是不开花,因为我们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你最好放下期待,跟随孩子往前走,然后孩子会教你,就像榴櫣会教你,什么时候要施肥,你要听。
“什么叫教养?你要会听,会看,会等,会感受;所以最后改变的人是谁?大人。”
如此比喻,大概是因为他想要强调,人与人相处就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一样,用接纳替代操控,往往才能更好地共存。
赵祥和说,接纳既存的东西,这很重要。
“亲子教养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我们不接受我们的小孩是这样,小孩也不接受他们的父母是这样。”
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小孩选择的人生方向,从大学科系、工作职涯、感情对象,到宗教信仰,不合父母心意,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干涉与阻止。碰到这些案例,赵祥和会如何处理?
“我通常会跟这些父母说,要相信你的孩子跟你一样优秀,孩子会有自己的出路。”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当然不会立即解决所有问题。父母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应孩子,又在漫长路途中学到了什么,那才是真正重要的馈赠。
赵祥和解释,不管是什么亲子问题,他都偏向于鼓励父母要站在学习的角度看待,“而不是一直在想我要结果。结果是要等待的,教小孩就像种榴櫣一样,不是你想要它开花就开花,你要有耐心,有的榴櫣早开花,有的迟开花,你要等待。”
父母懂得向专家求助,这很重要;同时,认知到没有专家可以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这也同样重要。尤其在科技时代,我们太习惯速成的解决方式,但经营亲子关系并没有速成的管道。
“你去问隔壁榴櫣园园主怎么做,回来后你的榴櫣就会开花?不会的。要花时间,要给空间,学习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现在习惯有Grabfood,亲子教养也要Grab,我们要Grab Parenting,哪里会好?”
想要解决任何亲子问题,通通急不得,第一件事要做的事,赵祥和说,是先把亲子关系建立起来。父母与孩子之间若没有“关系”,那就不用谈教养了。他口中的关系,不是天生的血缘关系,而是在日常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
在他看来,人与人的关系,比效率更重要的,是劳动情感。
累积劳动情感的资本,关系破坏了也能重建
时代的发展,让很多事情越来越方便取得,加上父母也不愿孩子受苦,通通给孩子最好的。于是,现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匮乏感”的体验。这样一来,赵祥和说,亲子关系只剩下共享情感,却没有劳动情感。
“我们都试图建立一个共享乐的家庭生活,如果天天给小孩最好的,亲子关系当然会很好,但共享乐的情感很难维持,而共患难、共同吃苦的情感很重要。”
如何适度地让孩子体验到匮乏感,相当考验父母的智慧。
“不能永远都方便,这是一种伤害。不要让孩子一下子就得到,要一起做出来,一起煮饭,一起规划旅行,一起维护家里整洁。我们是一个团体生活。”
有了劳动情感,才能建立稳固的、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这时,父母才能来谈教养。
教养是一种艺术,关乎管制与放任的平衡。何时该管,何时该放,要掌握得好,父母必须先知道这么做的目的为何。
“我们想要管,是为了方便,不用讨论,都听我的。但,管不是要他听话,是为了让他学会表达自己做不到什么、做得到什么,从中建立他的价值观,而不是把价值观灌输给他。管,不是让他配合我,而是给他一个过程学习,学到什么叫不合理。”
有了劳动情感的基础,父母也无需担心管教孩子会破坏关系。破坏了,就去重建。赵祥和感叹,这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对很多人而言却难如登天。
“因为大人从没学过,破坏关系你要学会重建啊,所以我常讲,是大人不会,不是小孩不会。我们要学习认识自己,要学习跟人对话,也要有敢于受伤的勇气。”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等于和谐零冲突的关系。“越亲近的人越多冲突。没有冲突,我们怎么确立关系?重要的是,在冲突的过程中,彼此的情感得以流动。”
教养的智慧,除了体现在给不给、给多少的拿捏与平衡,赵祥和提醒,父母不要以为把最好的给予孩子后就结束了,这也是一种“Grab Parenting”的认知。
“你给了他,会延伸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我的比较好?为什么我的比较不好?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会有比较。你要跟他聊天,让他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了解你可以出国同学没钱出国是什么意思吗?出国回来买手信分享给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别人羡慕怎么办?没人羡慕怎么办?——它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这就是parenting,要学习这些东西。”
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个父母已是最完美的
赵祥和本身也是一名父亲。总听他说当父母的要先自我学习,那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教会他最珍贵的一课又是什么?
“他最常让我想起自己是一个孩子。看着他,我就想到,当初我的第一次也是这样,我们从来都不会当孩子,每个人也都第一次当孩子。如今好像我的第一次已经过了,其实没有,不管长多大,你永远都是第一次,没有一个什么我比较有经验的东西。我们永远活在最新鲜的时刻,我们永远都很富足。
“如果你可以保持这个心态,亲子的互动可以找到很多解决方法,而不是带着既有的成见。因为你的经验是想像的,不符合现在,但不是说那些经验都没用。所以小孩告诉我,我还永远都在那个过程里面,所谓的同理心、对人友善,都是从这里来的。”
面对未来多变的世界,父母最需要培养孩子的特质是什么?比起因应科技时代的技能,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内在情绪的学习。
“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最重要是学习跟自己相处的能力,学会一个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方法,我觉得这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落到现实层面的操作,赵祥和还是那句话,父母也得先学习。“父母要学会认识自己的身心不平衡,并在关系里学习让自己的身心达到平衡。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日常里好好经营关系,共同生活。”
现代谈育儿课题,关键词总是离不开“开明教养”“爱的教育”“拒绝体罚”等等。赵祥和提醒,这些其实都是非常中产阶级的概念,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
小时候在乡村生活的他,不愿帮父母做工而出外玩耍时,也是在被母亲拿着棍子边追边打的光景中长大。“这不会减少我对妈妈的爱,我也不会觉得妈妈不爱我。”权威教育、体罚教育,为何不是一种爱的教育?他抛出这道问题。“我不是鼓励暴力,我是说我们要去冷静想一下。”
他想表达的是,教养问题实在太复杂,每种方法都对,每种方法也都错,我们不能忽略脉络来看事情,因为父母能给孩子的教育,往往受限于环境条件的优劣。
“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教有限的东西,就叫对;不能拿他没有的条件来评判对错。每天被债务逼到走投无路的劳工,最快速希望小孩学好的方式就是用打的,他是做了最好的教养。这是当下最好的,不表示这是好的,所以父母要改进,要学习。”
再好的教养方式也有副作用,缺陷与完美是一体两面,或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像赵祥和也体认到,如果没有经历坎坷的童年,今天他不会如此想要成为一名助人者。
“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把我们养大,没什么不好,有缺陷的你,有缺陷的我,这样很好啊。如果没有缺陷,我们不会在一起。”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足,所以我们才互相需要、互相依赖。
“世上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在受限的条件下,他们就只能这样,所以从某个程度来说,每一个父母也都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