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是90后

有的校园“排挤”,从师长开始……

那天,补习班接获一通家长来电,说是要上来看看我的补习班。身为老师,我当然欢迎。

她站在课室外,瞄了瞄正在上课的同学,发现其中一位学生就是孩子的同班同学。

她马上把我拉到一旁,往那名学生指说:“老师,我不想我的孩子跟他同一班。还是你有其他的班吗?” 我摇摇头说,“抱歉,二年级这个时段只有这一班。”

她接着说:“那么,你可以不要补那个学生吗?我跟你说,那个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有问题……每天都欺负同学……你不应该收这样的学生,给你添麻烦。”

我说,“他在这里从来都没有欺负同学,不相信你可以站在门外看他上课。他比谁都积极。”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听到那孩子的“坏事”。她妈妈在把他送来的第一天就“警告”过我了,说学校老师时不时会打电话投诉,他常在班上“走过位”、“说话”、打扰其他学生上课。

我不是教育专业背景出身的,但我相信小孩“顽皮”有他的原因。我渐渐发现,他是一个很很常“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孩子。只要有人骂他,他就会马上回嘴;只要有人打他,他就会马上还手。

一次,我跟他聊天。我告诉他,无论在班上发生什么事,都要先告诉老师,让老师解决。我话还没说完,他就大声说:“老师都不相信我的!不管是谁错,都是我的错!”

了解后才发现,原来他开学第一天就在班上拉裤子,成了众人的笑柄。此后,每当有同学尝试以这件事笑他、捉弄他,他都会报告老师,次数一多,他也成了老师心中的“麻烦鬼”。

他说:“老师在班上说我很小气,叫同学不要靠近我……可是我哪里有,明明都是他们先……老师都不听我解释……”

其实,小学生之间的争执、“不跟你好”的行为确实难免。但当了老师之后,才意识老师自身所“号召”的杯葛才是真正的杀手。

只要老师公开说一句“这个同学怎样怎样”的话,不管是有意无意的,都会在班上形成一堵又高又厚的墙,把目标孩子独立起来,而这面墙也会从同学圈扩大至家长圈。

有的家长会开始标签,他是个“连老师都说要远离的孩子”,进而“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他,而这会加剧被孤立的孩子的社交难度,自然难以用正常的社交模式与同学相处。

那位学生不是唯一案例。即便是我求学期间,也不乏出现班上老师公开“呼吁”同学们“提防”某同学的做法。其中,更有家长当着学生的面,叫他“不要跟这种孩子玩”。

教书之后,我能体会一位老师要单枪匹马,带50人的班有多困难,但这也并非忽视学生心理状态的借口。

我想,剑指教育部应该怎么做,身为老师、家长、补教的大人们,如果平时都能意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也许就能让孩子的童年好过一些。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q2stadium.com)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偷偷

原名廖诗弦,90后诞生的新闻记者。先是拿药剂系奖学金、再去念了中文系、最后选择当记者。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即兴剧,无需固定脚本,只需勇气和创造力。

我有话说
1 条评论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