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网络世界的信息孤岛——谈这“混”世中的媒体识读教育

In Collaboration With
想要生活节
下班回家,褪去一身疲惫,瘫在沙发上,打开社交软件去看那些新鲜的趣闻只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放空,怎料却看见那些“无聊的”、“严肃的”、“没有吸引力的”文章,于是你选择了“不感兴趣”,后来再往下,你只会看见那些“有趣的”、“八卦的”劲爆新闻,最后你看的津津有味。

此时,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正在你的网络社交圈慢慢形成。

这个时代,我们只需动动手指,任何信息都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划过那些不感兴趣的文章,却对特定的内容看得入迷,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限制自己的方式?

如何打破同温层,建构一个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以及确保社会和谐?在8月31日,也是马来西亚国庆日的这天,第三届想要生活节举办了“谈媒体素养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主题论坛,与大众一同探讨这“混”世中的媒体识读教育。

国庆日这天,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陈惠诗带着三位嘉宾与大众一同探讨媒体素养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摄影:余坤恬)

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陈惠诗带着三位嘉宾,分别是同为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邓婉晴、Arus Academy创办人之一Alina Amir、以及反虚假信息组织“FaqCheck”创办人之一Khalil Majeeed和大众一同探讨现今的媒体环境。

偏好不同 就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从十几年前的面子书,到后来的Instagram、X(Twitter)、到现在的TikTok(抖音)、小红书,社交平台的种类不断在扩大、吸引了不同时代的网络使用者。

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邓婉晴表示,现代人一天至少花费四至六小时在浏览社交平台上,所以不同用户的喜好也会显现在不同的平台上。在马来西亚的多元市场,各个种族所主流的社交平台也不一样。举例而言,马来社会大多使用TikTok,而华人市场近两年也出现在新晋平台“小红书”上。

近年来,“小红书”成为华人圈中大热的社交平台。(图片来源:FY Ads)

为了增加用户粘性,社交平台上会通过浏览痕迹、点赞记录、广告推送等等数据来分析用户的喜好,社交平台会以此针对各个用户推送出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长时间以来,我们每日所消费的信息或新闻会逐渐构成我们所相信的价值观,以及形成我们所自以为傲的同温层。

再加上,近年来不同的社交平台也推出了不同的用户使用指南等等,譬如最近大热的“小红书”上就罗列出了许多违禁词或是禁止用户讨论的课题,导致我们无法在特定的平台上对某话题进行讨论。

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邓婉晴表示,现代人一天至少花费四至六小时在浏览社交平台上。(摄影:余坤恬)

这样的设定,让那些更重要的社会议题难以被讨论,这是邓婉晴所观察到的。“当我们想要认真地讨论一些社会议题时,是否有足够的公共空间让我们一起讨论?”由此可见,除了大数据背后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之外,不同种族因不同偏好而使用的不同社交平台正在让我们对同一个课题的理解中分离出来。

事实查证是一个需要被培养的技能

如果一时无法脱离对社交平台的粘性,那我们也要有质疑一切的能力。网络上的流言蜚语,是因为大家都忘了事实查证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要如何识别信息真伪?Faqcheck创办人之一Khalil Majeeed建议,最简单的查证,只需要从一个最简单的5W1H原理开始。本着对一切存疑的态度,运用网络的资料库,在可信赖的网站查证信息的真伪。

Faqcheck创办人之一Khalil Majeeed建议,最简单的查证,只需要从一个最简单的5W1H原理开始。(摄影:余坤恬)

这是一个繁琐又漫长的过程,也正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一一验证,让许多人放弃了这繁琐又重要的过程,包括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Khalil说到,这些需查证的新闻内容往往都免费发布,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人不愿为此而付出。

“在我们认真地讲解之前,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技能。”Arus Academy联合创办人Alina Amir如是说道。“而当人们开始尝试进行信息实证之后,他们总是告诉我查证太难了。”

身为媒体人,Alina解释自己常常会在不同的媒体去对比同一新闻的统一性或是其他不一致的地方,当然这会耗上一定的时间。“当我和我的团队进行查证时,我们抛出了无数的问题,包括该新闻的人、事、地点等等是否真实存在?谁是负责该新闻的记者?该媒体公司是否可信?这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来完成。”

Alina坦言,人工智能出神入化的高科技增加了人类辨识真伪的难度。(摄影:余坤恬)

然而,无论身为读者或是媒体工作者,人工智能(AI)科技的发展,无疑成为了所有人的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出神入化的高科技创作,同时增加了人类辨识真伪的难度。

除了需要面对科技的发展之外,Alina认为我们也在随时对抗我们的大脑。大脑是非常复杂的结构,当我们开始相信某件事之后,会对此产生固定的立场,这会导致我们产生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而这也和我们所浏览的内容息息相关,当我们长时间浏览立场单一的内容之后,会更加坚定我们内心中的信念,往后,我们只会更愿意听见与自己契合的意见,而不愿意相信其他的声音,这就是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网络世界的变化让所有人对这个世界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随时可以找到那些和我们臭味相投的声音,也包括对立的意见。

当河边的人不愿意接纳对岸的人,纷争往往因此发生。

网络世界是消遣 真实世界才是生活

曾经有个学生告诉邓婉晴,网络上的仇恨言论固然危险,但事实上,许多网民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那些所谓“酸民”也只是借着虚拟身份的“壳”才会肆意妄为,当他们现实中相见,是否还会如云端般高高在上?

流连于网络世界是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的最好的方式,面对冰冷的银幕,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勇于表达,但有时候勇气过了头,就会成为伤害,许多人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忘了,冰冷的银幕对面,也是一个个有温度的血肉之身。

事实上,许多网民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图片来源:抖音百科)

当我们渴望讨论,却忘了维护网络世界的和平时,社交平台就会演变成每个人借着虚拟的身份,制造流言蜚语或是仇恨言论的地方。

Khalil认为,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所接受到的资讯也不全面,造成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知道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最终产生偏差。问题是,今天的我们都呆在各自的舒适圈里,一旦我们只接受了这个圈子里的声音和看法,种族之间的分化因此而加剧。

一味屏蔽那些不喜欢的声音,只愿意拥抱与自身所相信的价值观的声音,长久以来,网络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会活在自己信息茧房里而不自知。

Alina建议,只有打破同温层才能认识不一样的世界。(图片来源:pixabay)

那些随意按下的“不感兴趣”,都会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缺口,那些缺口会筑成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墙。与其隔绝那些声音,为何不把大家的声音都集合到一起,然后一起看看这场网络世界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Alina相信,只有愿意拥抱其他声音、扩大自己的认知,才会阻止信息茧房的产生。

Alina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并无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达成,反而是现实中的我们面对着彼此,用着有情绪的声音,才能真正直达彼此的心灵。

与其被动接受网络喂食,不如主动选择想要吸收的信息。(摄影:余坤恬)
第三届想要生活节“谈媒体素养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主题论坛圆满结束。(摄影:余坤恬)

我们不能永远等待网络喂食,作为有主观思想的人,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想要吸收的内容,抱着开放的心态接受任何声音,并有能力质疑一切信息来源,才能戳破各自的泡泡。

编按第三届想要生活节吉隆坡站已经结束,可以期待在来临的马来西亚日举办为期三天的槟城站想要生活节,更多精彩活动等着你!

活动详情👇
【想要生活节-槟城站】
日期 :2024年9月14日(六)至2024年9月16日(一)
地点 :槟城(大山脚 / Batu Ferringhi)
了解更多:第三届想要生活节面子书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余坤恬

kuntian.er@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实习生,努力把故事写好,也想要写好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