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苑菱的短片《阿公手里的莽吉柿》不仅讲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还通过文化和宗教冲突传达了对跨文化理解的渴望与探索。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家庭剧,更是一部跨文化与宗教和谐的寓言,通过多族群共存的视角探讨社会关系,唤起观众对族群融合的思考。
初衷与灵感
疫情封锁期间,吕苑菱翻阅家庭相册时,突然发现两张祖父的照片。照片中的孤寂引发了她对老人生活状态的反思,也激发了她创作《阿公手里的莽吉柿》的灵感。她的祖父,住在槟城的政府公寓中,生活单调,缺乏娱乐,孤独的情绪深深影响了苑菱的创作。
身为槟城人,吕苑菱早期生活中较少接触其他族群。直到16岁考驾照时,她才真正感受到华人在社会中并非主流,这也让她意识到种族间的隔阂。这种个人经历促使她思考如何通过电影表达文化交融与和谐的主题。
苑菱认为,多数马来西亚人对彼此的生活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表面上了解对方的一些习惯,比如马来同胞喜欢用手吃饭,但缺乏对彼此文化深层次的认知。这种隔阂在她的电影中被具象化,通过祖孙二人的文化冲突展现出来。
跨文化与家庭爱
吕苑菱的成长经历中,家庭对学业的重视,以及她与父母、祖父之间的情感交集,为电影中的情感线索提供了灵感。影片中的祖孙关系象征着华人家庭中的“别扭”爱。保成对孙子菲兹的爱是隐晦而含蓄的,有如苑菱在现实生活中对祖父、父亲的情感理解。
吕苑菱回忆,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到祖父在家门上挂着她爱吃的豆沙包,虽然这份爱没有言语表达,但她逐渐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深沉的家庭情感。这种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通过《阿公手里的莽吉柿》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象征着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的人们如何跨越隔阂、理解彼此。
文化与宗教的碰撞
影片中,保成是一位传统的华人祖父,而孙子菲兹则是一名穆斯林。两者的宗教信仰差异在影片中呈现出尖锐的冲突,尤其是在菲兹无意中吃掉了保成供奉的葡萄后,两者关系急剧恶化。这个细节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也是马来西亚社会中跨文化理解与宽容的象征。
吕苑菱通过这部影片反映了她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反思。尽管她从小就接触过马来文课本中的内容,但她深知这远不足以了解马来文化的精髓。她通过电影中的祖孙关系,隐喻了马来西亚多族群共存中面临的障碍。
多族群合作的拍摄过程
影片的拍摄过程不仅是创作上的挑战,更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体验。在拍摄过程中,苑菱与不同种族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共同合作,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与收获。她特别提到,在一次拍摄中,祖孙二人在等待布光时,小演员突然用筷子夹起了菜,这一意外瞬间感动了她,因为这正是她心目中理想的马来西亚——一个各族群彼此包容、共享文化的社会。
这名年轻导演还记得,有一次在拍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马来演员和华人演员之间的沟通并不顺利。这让她深刻感受到跨文化合作的复杂性,但同时也发现,通过耐心与沟通,演员们逐渐理解并接纳彼此的差异。最终,电影的拍摄不仅完成了作品的创作,也增进了各族群间的理解与合作。
和谐共存的愿景
《阿公手里的莽吉柿》不仅是祖孙情感的故事,更是马来西亚社会中跨文化理解的缩影。保成最终接纳了孙子菲兹的穆斯林身份,象征着不同族群在生活中通过爱和理解找到共存之道。吕苑菱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
苑菱指出,马来西亚社会虽然表面上多元共存,但在深入了解和沟通上仍存在障碍。她呼吁人们应更加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他人的文化,打破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壁垒,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未来的创作计划
吕苑菱的电影获奖后,她并没有急于追求更大的名利,而是选择继续扎根于对社会议题的思考。她透露,未来想要专注于探讨老年人或大城市中的孤独感。她特别提到,曾萌生了一个关于一位华人爷爷在生日当天无法更新驾照的故事。这种关注边缘人物和普通人生活的创作方向,彰显了吕苑菱对社会底层和被忽视群体的关怀。
同时,苑菱也表达了对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的持续关注。她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能够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她希望未来能够继续通过影片讲述不同族群之间的故事,探讨如何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来促进社会和谐。
展望
吕苑菱的《阿公手里的莽吉柿》不仅是一部关于祖孙情感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共存的深刻思考。通过影片中的跨文化冲突与和解,这名年轻导演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一个所有族群都能够在理解与包容中找到共同点的社会。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的肯定,也为马来西亚多族群社会中的理解与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