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TEDx茨厂街十年——永远带着Bucket List的持牌人黄菁翠

采访当天,距离2024TEDx茨厂街《跃 Forward》还剩下52天。持牌人兼总策划黄菁翠拿出前几日与核心团队开会的照片,一行二十几人,都是志工团队。“我们的团队比较纪律,现在每个星期三晚上开会,志工们从不同地区搭公交、开车过来。”

在TED官网上落落长的条规,资金一栏首条写明:TEDx,是一个志愿性质的项目。意即,所有付出劳力的持牌人、策展人、讲者、志工都属于志愿者性质。来到今年,TEDx茨厂街已经迈入第一个十年。黄菁翠也是第一人,策划中港台以外首个以中文为媒介语的TEDx演说会。

办活动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永续经营。也许第一年雄心壮志,但效果不如预期;第二年就会因各种人力、资源不足,而力不从心。黄菁翠看准了这个问题,于是她一来,立即运用企业管理思维,给TEDx茨厂街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计划,为团队指明方向。

跳脱盈亏,从企业管理思维开始

“很多人说商业,首先会看到盈利与亏损,但是我会用管理,把我企业的经验用在这个地方。”TEDx 茨厂街持牌人兼总策划黄菁翠说。

它像经营一门生意,但也不能是一门生意。从产品开始提升质量,慢慢就会累积受众——“就像我们遴选讲者,把人安置去台上分享一样。”

原是一位家具业者的她,带着多年企业管理思维,也带着五年的计划,把TEDx搬到马来西亚。

首届没经验,“第一次做都是亏损的”,她笑。很少人知道,1800席位满座,至今规模如此大的TEDx茨厂街,第一年卖票时,她也是找了身边朋友家人帮忙。

第一届,他们在茨场街附近找了一个印度国大党的剧院,场地可容纳250人。第二年,他们转向国家博物馆,观众席翻倍至500位。但他们后期发现,政府场地虽然便宜,但是没有保障,随时可能被取消。因而第三年开始,他们租借私人场地,从800、1000、1600到今年的1800个席位。

开票三周,票一扫而空;那个时候,讲者名单还未确定下来。黄菁翠说,这是盲盒——意即在讲者名单公布之前,无论是谁站上舞台,观众似乎已决定就是要参与年会。

TEDx茨厂街成立于2013年,是大中华圈外,同时也是马来西亚首个中文TEDx;而英文字母“x”为独立承办之大会。(图片来源:TEDxPetaling面子书)

用做学问的方式,找人也找故事

最初,黄菁翠与大家一样,从Youtube观看各类TED演讲。后来,她飞去台北参与线下年会,第一场即被震撼——线下年会脱离演算法的计算,呈现在眼前的内容,不一定是你所喜欢,更不一定是你所熟悉的。

我从来都跟自己说,不会的课题,你好好去听,听了去学,再去搜索,用一个做学问的方式去寻找,而不是去抗拒不喜欢的东西。

近年,TEDx志工团队已有逾200人。黄菁翠分享,团队最新5大核心价值观为持续成长、创造差异、做正确的事、用爱奉献以及传递幸福感。(图片来源:TEDxPetaling面子书)

连续去了TEDx台北三次,她最终才决定申请执照。那并非她对TEDx一股轻率的狂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希望马来西亚也有这样的舞台。

“要做,就把它做好。既然要做好,就要好好规划,一开始就想好了五年的主题。”

Ideas Change Everything:有洞见,就与众不同

T代表Technology(科技)、E代表Entertainment(娱乐)、D代表 Design(设计);而每一年,主题的定位应具备包容性,意即不狭隘。以近几届的主题“衡”、“启”、“学”、“涟漪”为例,允许各种故事往下展开,黄菁翠解释。

TED偏好具有科学验证或普遍性的主题——类似政治、宗教信仰、风水等不具备普遍科学依据的内容不建议探讨。但为何政治人物安华也曾上过TEDx舞台?除非演讲内容不涉及具体政治立场和观点,以首相安华为例:作为政治人物,但他讨论的是”领导力“(leadership)等广泛主题,而不是直接表达政治观点。

TED始于1984年以科技、娱乐和设计融合的演说会。(图片来源:TEDxPetaling面子书)

早期,TED的标语为Ideas worth spreading。如今迈入第40年,标题改成Ideas change everything。这与他们遴选讲者也息息相关——创意,可改变万事万物。

“我们能在各行各业里找到合适的演讲者,但他一定要有想法。可以是个人历练的想法,也可以是对工作大环境有洞见。”

强调“Ideas”,正是洞见让一个人与众不同。但在马来西亚办TEDx,问黄菁翠一开始怕不怕?说实在的,她也怕。大马人不擅长表达、内敛,多数把想法收在心里——有没有把握聚集愿意分享独到经验的讲者,自然成了她最早的忧虑。

TEDx是一个志愿性质的项目,没有一个全职员工。然而,策展人、讲者、志工与社群之间,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凝聚力。(图片来源:TEDxPetaling面子书)

带着好奇Bucket List,大胆用素人

然而,早年TEDx茨厂街刚起步,大众总是先观望,看过讲者名单再决定买票与否。来到今年,TEDx茨厂街早已聚集了自己的社群,年会成了孵化知识与想法的平台。聚光灯打落,场内观众与讲者之间,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凝聚力——那股凝聚力,来自18分钟的分享所创造的认同感。

但舞台不一定为名人所造。经营平衡之后——

大概在2016年,我敢完全用素人。因为我们发觉,往往分享完毕,讲者鞠躬,掌声最多的,都是素人。

18分钟的分享,将其拆成三份;三十岁以下的分享人,一人六分钟,不看年龄与肤色。黄菁翠打破名人流量观念,大胆让有想法的年轻人上台说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只敢用名人,素人永远都不能变成名人。

而黄菁翠是带着自己的Bucket List生活的。那像是一个装满潜在讲者名字的百宝袋,也装进每一天路上遇到的人或故事。每时每刻,她都觉察地去聆听——一杯咖啡或一次交谈间,她已在吸收与消化。

“那不是有心机的,而是一种习惯,一定要保持好奇。”

除了是TEDx茨厂街持牌人,黄菁翠也是Timeless Design家具设计公司及Mano Plus复合选品店创办人。 她一生对新题材好奇,将生活与工作融合,每时每刻都在消化遇见的人事物。(图片来源:受访者)

注重传承 相互启发

采访前两周,黄菁翠才见了一班诺丁汉大学的TEDx成员,聊聊他们在大学里办TEDx的困境,并分享彼此的经验。TEDx大学活动需要由在校大学生组织,并由学校或学生会联办,且活动名称需要放上校名。重点在于,一旦离校,他们所累积的经验便断层。

“传承”,也是黄菁翠在培育团队时最看重的元素。有时,也是无心插柳——以往他们推出卖票配套“Angel Ticket”,一人购十张票赞助在校学生。岂料,曾拿过天使票的学生在毕业后回来年会,提出加入志工团队;取之社会,回馈社会,他们的志工团队便是如此壮大开来。

黄菁翠认为,长期的传承与延续至关重要;除了在实际操作上更为顺利,也能保持团队的热情。

办活动,容易三五年就夭折;何况仍有正职在手,以副业形式撑到第十年?黄菁翠说:

因为相信,以及过程中我看到的美好,还有一帮志工相信我,相信这个活动可以为社区带来美好,就知道我还有能力做下去。

TEDx与她的生活早已无法分割——“从一开始以为只是做一个活动,到过程中听到的故事,遇到的人,他们都不知不觉丰盛了我的生活,这真是最大的收获。”

“每一年,几乎都有讲者在彩排中流泪,有些流太多了,正式分享时就冷静下来了”,她玩笑说。十六至十八位讲者,通过诉说,他们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同时启发观众,争相循环。TEDx茨厂街幕后最大推手黄菁翠,从单纯喜欢听到把执照申请回来,她所搭建的舞台,孵化了许多人的梦想。

👇关注第10届大马中文TEDx分享大会【躍 FORWARD
日期 :2024年10月12日(六)
时间 :早上9时至傍晚6时
地点 : 马华大厦三春礼堂 Wisma MCA

你也可以看:

👉关注访问网WhatsAPP频道,随时接受最新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