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马奎斯《百年孤寂》
由Netflix打造的《百年孤寂》影集,翻拍自哥伦比亚作家马奎斯的经典作品,讲述了离乡背井到远方开辟村庄的邦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这部小说看似只是一部家族史,实际上却以开拓陌生领域讲述了近乎人类简史篇幅的庞大世界观。
从接触文明到发现科学,也经历战争、瘟疫与死亡,暴政的残酷、殖民的剥削,还有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百年孤寂》以神秘的预言手法,贯穿拉丁南美洲的文化与历史图腾,写尽的是人生的悲欢、生命的虚幻与孤寂,既魔幻又写实。
这让《百年孤寂》的读者群不仅限于西班牙语系地区的读者,影响力从成书开始遍布全球,也让作者马奎斯在1982年拿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他与拉丁美洲文学的地位。
在当时就传有不少电影公司想跟马奎斯买下《百年孤寂》的翻拍权,但马奎斯却一直不肯。据说马奎斯的想法是不想破坏书迷对故事以及人物的想象,再来也有说法,是在好莱坞电影盛行的年代,马奎斯不希望《百年孤寂》的故事不能以西班牙语来呈现。
后来再传,说马奎斯终于肯交出开拍权了,指名只交给日本名导黑泽明。但很可惜的是黑泽明导演在1998年逝世,于是翻拍《百年孤寂》的事情因此搁置。
一直到三十多年后,马奎斯家人才愿意交出开拍权,由Netflix投资,全拉丁裔的导演、编剧和演员打造,影集版本的《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的影集看到了第四集,目前个人的观感是觉得制作团队翻拍得蛮好的,不只是跟足了小说叙事,影集的剧本在故事情节和对白呈现上都十分有效,让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很快就可以了解这么多人物的性格跟定位。
导演还用了很多光影、运镜以及剪接的速度让大家进入小说魔幻的时空。这种虚幻恰到好处,没有夸张的特效来破坏写实的节奏。而且影视化的好处是让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矛盾都更加立体了。
第一次遇见《百年孤寂》这部小说我19岁,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第一代的邦迪亚家族,失去大儿子的老邦迪亚为什么会没有反应呢?失去爱妻的邦迪亚上校也是,明明是毕生的挚爱为什么只有那么短小的篇幅呢?于是也看不清阿玛兰塔的愧疚以及小阿卡迪奥的孤独。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在那个年纪以前,我所读到的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都是格外直白易懂的,如此一来读者不用思考太多,只需要被作者牵着走。但《百年孤寂》的文本并非如此,马奎斯善隐,他的人物对于创伤、愤怒、羞辱、后悔、痛苦、忧郁、寂寞种种情绪都透过不同的行为动机来纾解。
我后来重读才从里面读出了许多人物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困惑,更别说读者了。也难怪常常听说,在各大“最难读的书”名单上,《百年孤寂》总上榜。
象是莉比卡只要一失控就会坍缩回童年时期有挖墙角吃泥土怪癖的自己;善妒的阿玛兰塔以终身不婚来惩罚自卑的自己;寂寞的小阿卡迪奥终身都未知身世,长成了马康多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统治者;年少丧妻的邦迪亚上校转身发动了三十二次的反政府斗争⋯⋯第一次读《百年孤寂》只觉得古怪,没有看清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他们去做出最出其不意的选择。
👉你也可以看:马奎斯以一生赎回的孤寂
邦迪亚上校与小金鱼
邦迪亚上校可能是我所读过的故事中最喜欢的男性角色。马奎斯让他的诞生有点天赋异禀,能预知未来,最重要的是预知死亡,这让他成功避开一次又一次的死劫。但同时又极具同理心,有一股在男性角色中较少能见到的阴柔、天真、善良以及软弱。
童年时期小邦迪亚失去了哥哥,兄长对他而言就像父亲一样,魁梧强壮,浑身散发出一种野性。对比瘦弱的小邦迪亚总是沉默寡言,文质彬彬的外貌让他觉得自己比不上哥哥。
他一路孤独地成长,成天泡在实验室内炼金、学习不出门社交。成年后某次被朋友拉着去找妓女,面对眼前年幼的雏妓,他为她的身世感到难受,无法勃起甚至痛哭一场。只见过一次面,他却觉得要娶雏妓,终结她人生的这场恶梦。
他亦是家庭纷争中的调停者,小说中哥哥回来之后,少年邦迪亚找哥哥聊起小时候的事情,但哥哥却不再关心,甚至还跟该是妹妹身分的莉比卡结婚,气得妈妈乌苏拉大发雷霆,将他们赶出家门。最后还是只有少年邦迪亚愿意跟哥哥还有莉比卡维持关系。
他心软、缺爱,面对终日沉溺发明白日梦的父亲,忙碌操持家务的母亲,相互争执的妹妹,明知是侄子却要保密的“弟弟”,邦迪亚上校也承受许多“知道”的痛苦。
后来邦迪亚上校遇见了他此生唯一的爱人雷梅黛丝。妻子死后他十分难过,但不久后他就投入反抗军,漫长的成年日子中他都在跟政府作战。他成为了自由党的首领,人民的英雄,独裁政府最头痛的敌人,在世界各地留下自己的子嗣。
我一直都觉得这个转变有点突然,此后的故事他都好像忘记了挚爱雷梅黛丝那样。但后来我重读几次之后觉得,邦迪亚不应该是这样的无爱之人,相反地他让我非常喜欢他的原因是,有别于一般小说中雄壮阳刚的男主角,也有别于邦迪亚家族中男性的鲁莽、冲动的野性,邦迪亚上校的核心是那个心思细腻,有同理心、正义感,并且喜欢窝在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的人。
我一再思考丧妻对邦迪亚上校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意识到了悲伤与无助的存在,当死亡是如此地所向披靡,邦迪亚将他的无能为力从绝望化为愤怒。所以他参军,关心独裁下没有话语权的人们,对暴政发动攻击⋯⋯他厌倦了没有得选的环境,于是试图透过这样去获取一些力量,一些他在经历失去的时候所没有的掌控能力。
这一切都在邦迪亚上校的晚年变得清晰,反政府战争持续到最后,在母亲的规劝,无数次的死里逃生之后,看不见尽头的战争让邦迪亚上校感到疲倦。他停了下来,回到实验室里,临死之前终日埋首在制作小金鱼,不发一语。
我喜欢马奎斯给邦迪亚上校描绘的这个角色弧,环绕一个圈回到起点,整部小说以宿命贯穿,象是邦迪亚上校会在行刑队前想起寻找冰块的下午,也象是乌苏拉终日恐惧的猪尾巴,都会在日后一一应验。
预言与宿命论
“许多年以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读过小说的书迷会知道,这将会是进入一个奇幻旅程的起点,一切都是从这则预言开始的。《百年孤寂》中充满了预言,它们像诅咒一般跟随在人物生命的背后,不时戳痛他们的脊梁骨,让他们离远就能看见自己不得善终。
即便如此,邦迪亚家族还是一步一步走向了颓败的终点,像命定般非如此不可。马奎斯以七代人书写了新生、喜悦与财富,也写了性欲、堕落与腐败,铁道的开展、冰厂的诞生,香蕉树林的冤魂,尸横遍野的河流还有下了好几年都不停的雨⋯⋯
最后这一切都在一阵风中结束,这结尾竟有一种佛偈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百年孤寂》的结局无论我重读多少次,最后还是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也许是因为能够在一部西语小说中读到了恰似佛法的无相观念。也也许是因为最能够被预言的,是凡人对红尘的执念。
后记:
虽然不知道马奎斯家人多年后愿意交出翻拍权的原因,但可以看出这次制作团队非常用心。除了场景设计、剧本打磨,在小说中其实马奎斯没有明确说明莉比卡的身份背景,只说她是邦迪亚老家亲戚的孩子,失去双亲只好来投靠邦迪亚一家。一开始她不会说话,无法沟通,只有当印第安佣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才有点反应,会转动眼珠。
影集中莉比卡的选角从骨相来说,跟家族中的人有点不一样,高颧骨和瘦削下巴的特征跟家族中饰演印第安佣人的演员更像,也许是在暗示莉比卡的身世其实是印地安人。
但这个只是纯粹个人想法,不知道有没有过度诠释了。
👉延伸阅读: 伊藤树《树犹如此》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