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州北部的瓜拉十八丁(Port Weld)曾因港口贸易而繁盛一时,如今以另一种姿态延续着它的故事。百年来,十八丁从繁华港口到寂寂无名的渔村,再到如今焕发生机的生态旅游胜地,见证了一个地方如何在守护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十八丁已发展为西马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之一。这片滨海森林不仅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也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当地渔民的生活与红树林密不可分。渔船穿行于纵横交错的水道间,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捕捞智慧。夜幕降临时,林间点点荧光闪烁,萤火虫翩然起舞,为这片静谧的土地平添几分诗意与梦幻。
十年深耕:从艺术嘉年华到社区教育
2014年,“看见十八丁”社区艺术嘉年华由十八丁青年社、新芭新玄天上帝暨嗱啅公庙、炭窑路昆仑坛太上老君庙等团体联合发起,旨在挖掘并展示十八丁独特的地理与历史文化资源。
然而,初期的活动并未获得社区的热烈响应。
总策划莊白祺回忆,当时工作坊和创作营招生困难,必须挨家挨户邀请居民参与,才能完成活动。这些经历促使她深刻反思:“社区真正需要什么?这些活动能为社区带来什么?”
经过反思与调整,“看见十八丁”逐渐将重心转向深度的社区教育。
自2015年起,他们每年定期举办生态营,让孩子们亲近红树林,了解动植物自然生态与炭窑文化。除因疫情停办三年外,生态营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这种持续性的教育不仅唤醒了社区的生态意识,也推动了青年与社区的深度连接。
十年的扎根努力让当年参与的少年志工成长为团队核心成员,同时吸引中生代从城市回流返乡,投身于十八丁的复兴事业。
十年守望:与十八丁的共生之路
庄白祺与十八丁的故事始于2013年。当时,她担任学妹竞选总干事,因缘际会来到这个渔村,协助推动社区艺术嘉年华。在深入参与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要带动地方改变,不能仅依赖一年一次的大型活动,而是需要以教育为根基,持续深耕。
“这是需要以‘代’为单位的投资,是一段缓慢而有韧性的演变。”莊白祺说。
作为“看见十八丁”计划的发起人,庄白祺选择在此扎根十年,守护这片孕育红树林的大地。她强调,社区营造需要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渔村人的生活节奏较慢,需要时间去适应改变。”她深信,创作必须回应地方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强加外来的概念。
2024年,从构思“炭路”计划,到邀请艺术家实地考察、与在地居民交流,再到九组作品的反复调整,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未来的期待。
如今,“再·看见十八丁”十周年成果展终于完成,展现出一条融合艺术与环境行动的新路径。经过十年的磨合与实践,莊白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就像蜗牛壳上的螺旋纹,虽然扩展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
永续发展:地方创生的深层思考
十八丁的转型为马来西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地方创生提供了宝贵经验,并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结合实现双赢。“看见十八丁”团队十年的实践证明,地方创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活化”,反之是必须深入挖掘社区的核心需求,在文化传承、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庄白祺和团队通过生态导览、体验工作坊及故事传承等活动,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十八丁的经验显示,社区营造应基于对地方特色的深刻理解。地方创生的成功并非依赖短期轰动效应,而在于确保变革的可持续性与发展的长久性。这一过程需要在文化独特性、生态可持续性与经济活力之间实现协调,平衡多方利益,并构建切实可行的经济模式,为地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十八丁逐渐成为生态旅游的典范,其转型故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如何在现代化发展中保留地方特色?如何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何确保外部的变革不侵蚀本地文化?这些问题都是地方创生过程中必须深思的关键。
十八丁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扎根本土、循序渐进,让改变从社区内部自然生长。如今,这座渔村不仅在本地文化中找到新生,还吸引了年轻人回流,积极投身于炭窑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这种新旧交融的现象,正体现了地方创生的理想成果: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创造全新的价值。
庄白祺希望结合红树林保护、炭窑产业创新与生态旅游发展,推动十八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典范。这不仅是对一个渔村未来的描绘,也为地方创生提供了重要启示——经济发展唯有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育为根基,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