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流转,曾参与“看见十八丁”活动的孩子们,都已步入大学校园或走向社会。与过去相比,他们与家乡的情感愈发深厚,这些年轻人也更为独立与自信,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些改变源自那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日常实践,逐步推动这片土地的蜕变。一路走来,他们从未怀抱过分宏大的期望,但十年的点滴积累让他们看到:家乡的故事正在继续书写。
“如果能在大学毕业后,为家乡做点事,那该多好。”
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王凌翠心中。十八丁是她成长的地方,然而这里工作机会稀少,许多年轻人毕业后纷纷离乡,到外地寻找更好的发展。她却始终割舍不下对家乡的牵挂。直至2013年全国大选,为她的梦想带来了转机。
那一年,凌翠加入了新当选的州议员蔡依霖的团队,担任助理并参与家乡的发展工作。带着对十八丁的深厚感情,她与团队致力于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与蔡依霖共同勾勒出一幅愿景:让十八丁焕然一新,成为一个既传承历史,又充满生机的地方。
用艺术丈量生态的深度
2014年,“看见十八丁”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凌翠和团队正式踏上地方创生的实践之路。他们绘制十八丁首份社区地图,参与旅游展览,策划了一系列艺术活动。从艺术嘉年华到街头表演,艺术家与村民携手创作,共同演绎十八丁的故事。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落差。凌翠和团队成员蔡汉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访村民,劝说他们购买义卖票;拨打电话邀请十八丁的孩子们加入。尽管如此,收效仍不尽如人意。
“那一年的确很难,大家对艺术几乎没有概念,参与度低得让人灰心。” 凌翠回忆道。
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将关注点转向更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孩子们。结合十八丁丰富的生态资源,他们推出了生态营、绘本阅读等更贴近生活的活动。与“自然教室”合作的亲子营更是大获好评,吸引许多外地游客走进红树林和炭窑区,学习环保知识。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外界对十八丁的认识,也为社区带来一部分经济收益,更让孩子们重新发现家乡的独特之美。
从“外来”到“扎根”
“以前的大型活动大多依赖外来艺术家协助,孩子们虽然参与其中,但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如今,我们更加注重教育性,希望他们学到如何环保、如何珍惜自己的家乡。”看见十八丁主席蔡汉伦说道。十年前,年仅15岁的他与凌翠一同策划了首届艺术嘉年华。十年后的今天,他不仅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也深知这些变化背后是无数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努力。
蔡汉伦了解,成年人常常因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正处于学习和接受的阶段,对新观念的接受度远高于成人。尔后,许多家长也开始逐渐接受这些新观念,改变旧有习惯,主动参与到地方创生的实践中。
过去,十八丁的居民习惯随手将垃圾丢进大海,环保教育的持续推进让局面悄然发生了转变。现在,孩子们主动纠正家长的错误行为,提醒他们不要将垃圾丢入海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将垃圾妥善投放到村里的垃圾桶,不再把大海当作“垃圾场”。对于这个转变,蔡汉伦乐见其成。
这些年来,地方创生的种子在十八丁悄然生根发芽。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们对活动的支持逐渐增强。曾经不愿参与的家庭,如今主动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蔡汉伦感慨道:“现在,家长们愿意让孩子们参与这些活动,他们知道,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新知识,还能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重拾被遗忘的家乡记忆
艺术与文化的暖流悄然涌入十八丁,为这片古老的渔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这场蜕变中,吴恬盈的故事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家乡的点滴变化。
十年前,吴恬盈正在太平的一家绘画学院执教,偶然参与了“看见十八丁”的艺术活动。那时,她对故土的艺术潜力并未抱有太多期许。直到一次亲子营活动中的生态老师提及,红树皮中的丹宁可以用于染色,让吴恬盈惊喜不已。她迫不及待开展实验,却发现这项技艺早已在家乡代代相传,令她意识到自己对家乡文化的陌生。
从那时起,吴恬盈开始走访村中的长者,聆听他们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这门古老的染色技艺,还将其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在她的带领下,十八丁的妇女们共同开发了名为“Ni Siap”的红树染色手工艺品,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为乡村经济开辟新的道路。
随着对家乡文化认知的深入,吴恬盈愈加留心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这些故事,有时藏匿在老一辈人的讲述中,有时则静静潜伏于日常里。恬盈记得数年前曾与父亲讨论家乡的萤火虫,当时父亲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寻常景象。然而如今,父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不仅驻足赞叹这些闪烁的精灵,更因家乡的独特景致而倍感自豪。
这种转变虽然细微,却弥足珍贵。故乡的每一处风景、每一项技艺,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才更需要用心去体会、珍惜与传承。在艺术与社区共同努力的推动下,十八丁的记忆与故事正被重新唤醒。这场变革,不仅改变家乡的面貌,也重新定义人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
为家乡编织更多可能
恬盈的努力并未止步。2024年5月,她在十八丁创办了“艺起”画室,这里不仅是绘画教学的场所、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也是“Ni Siap”手工艺品的制作基地。她希望为家乡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与文化选择,让当地的产业与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
“我希望即使我们将来不在这里,家乡的孩子们也能有更多选择。让艺术和文化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而不仅局限于做生意、卖吃的,或是在渔行工作。”她如是说。
十年光阴流转,曾参与“看见十八丁”活动的孩子们,都已步入大学校园或走向社会。与过去相比,他们与家乡的情感愈发深厚,这些年轻人也更为独立与自信,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些改变源自那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日常实践,逐步推动这片土地的蜕变。一路走来,他们从未怀抱过分宏大的期望,但十年的点滴积累让他们看到:家乡的故事正在继续书写。
如今的十八丁,正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新的生命力。每一个返乡青年的努力,都在这片传统渔村里激起涟漪。这场地方创生的变革,从年轻人心中起步,以从容不迫的姿态,赋予这片土地更多发展的空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