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小美和阿强因为新年回家吃饭的安排,又闹得有些不愉快。这几天,两夫妻冷脸相对,谁也不愿先开口。而这样的矛盾,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却从未有一次达成真正的共识。
小美嫁给阿强已经十年,夫妻俩育有两个活泼健康的儿子。娘家和夫家之间相隔约四个小时的车程。小美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年事已高,再过几年就要迈入八十岁了。她渴望与父母共度除夕团圆饭的心情也一年比一年强烈。她希望能这样安排:中午在夫家吃团圆饭,下午全家再赶回娘家,晚上陪父母共进年夜饭。
然而,基于习俗的观念,家婆始终坚守着“嫁出去的女儿只能初二回娘家”的传统,坚决反对小美除夕回娘家吃团圆饭。家婆甚至放下狠话:“等我死了,家里没老的,你们爱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但只要我在,除夕和初一,做媳妇的就是不能回娘家,初二再回去和你爸妈吃饭!”
在许多地方,确实有这样的传统:“结了婚的女儿大年三十不能在娘家过夜,正月初一也不能回娘家,必须等到初二或初三,带着丈夫、孩子和准备好的礼品回娘家团聚。”这样的习俗让夫家的“拒绝”显得“合情合理”,但受其束缚的女儿若提出回娘家过年,往往会被视为“不懂规矩”或“坏了习俗”。
“习俗就是习俗,得遵守。”大家觉得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习俗”?
其实,说真的,我的婆家和我的爸妈也是遵循这样的观念:“大年三十和初一,出嫁的女儿/媳妇留在夫家过年,初二再回娘家,之后想待多久都可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夫家“拒绝”媳妇回娘家吃团圆饭的行为似乎变得“合情合理”;而选择回娘家过年的女儿,却可能被认为“不懂规矩”,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习俗是社会长期传承下来的习惯和风俗。它们经过历史的沿袭,融入我们的情感和社会心理,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有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去跟随它们,因为它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在我外婆的年代,女儿出嫁就如泼出去的水。还有句俗语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华人历来重视合家团圆,而儿媳妇也被视为夫家的一份子。过年时,儿媳妇通常是家里掌厨的一把好手。如果她们选择回娘家,家里的团圆氛围就会被打破,甚至被视为不吉利。所以,让媳妇留在夫家过年、初二再回娘家探亲,这样的安排自然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习俗。
这些习俗的本意,是希望已婚的女儿更关注自己的新家庭,让她们生活得幸福安稳。但时代在变化,观念也在变迁。如今,少子化的趋势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让许多传统习俗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亲盼望着除夕能与孩子一起吃团圆饭。如果因为“规矩”让他们独自在家,年夜饭再丰盛也难免带着冷清和孤独的滋味。
习俗需要温情与灵活
除夕夜的团圆饭,是一家人期盼已久的时刻。对此,我建议小美:如果阿强的母亲无法接受你们一家回娘家吃团圆饭,为什么不试着邀请小美的父母一起共度除夕呢?
当然,如果婆家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家庭参与团聚,小美的父母可能会因人多而感到不自在。这时,小美可以安排父母来夫家附近小住几天,顺便过个短期新年假期,再带父母去餐馆吃一顿好饭,让他们不用辛苦准备年夜菜。
如果小美特别期待有一年能回娘家吃妈妈亲手做的团圆饭,她可以提前和阿强沟通好,由阿强出面与自己的母亲商量。婆媳之间的矛盾,往往需要儿子这位“润滑剂”来化解,减少直接冲突,也让婆婆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安排。
我们也应该思考,过去的习俗是否还能适应如今的生活?我笑着对小美说:“我可是只有两个女儿的妈妈呢!未来她们的团圆饭怎么安排还是未知数。如果她们移居或远嫁国外,别说新年团圆饭,平时能见上一面都难啊。所以,对我来说,团圆饭的意义是珍惜每一刻能够一起吃饭、聊天的时间。”
传统习俗确实在行为习惯上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习俗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什么时候吃团圆饭,应该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灵活调整,而不是一概而论。最重要的是,要让别人理解你,首先需要你去理解别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沟通和改变,才能找到一个让彼此都满意的安排。
无论新年还是平时,希望我们都能多回家看看父母。孝顺是及时的,更是温暖的。愿大家都能快乐地回家吃饭,珍惜每一次的团圆。
▌延伸阅读:郑珍珊专栏《性本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