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赵见人生

我们需要大自然的疗癒力量

人类的身心灵健康,是一个全面且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的基因深植于大自然之中,这种联系自古以来就存在。早在19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便提出“亲生命”的概念,认为人类对生命及活着的事物天生怀有热情与热爱。随后,生物学家威尔逊更进一步阐明,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结,这种联结不仅有助于演化适应,也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心理学界的实验亦证实,新生的恒河猴若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其存活率显著提升。这些研究都无不强调,人类需要靠近生命,亲近大自然。

远离自然对成长不利

然而,现代人多生活于工业化、都市化的环境中,加之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职场压力,我们的身心灵不堪重负。从孩童成长期高比例近视,到青壮年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提前老化的认知障碍等文明病,无一不是现代化追求高效能与进步的副作用。

人类的成长需要“生理—心理—社会—物理”四个层面的交织运作。生理成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化的人际学习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物理环境却因都市化而被忽略,高楼大厦、拥挤交通、恶劣空气品质与噪音,构成了一个疏离自然的生活空间。

远离大自然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易受影响。(图片来源:freepik)


在都会区成长的孩子,往往远离大自然。繁重的课业竞争让他们减少户外活动,对森林与荒野日渐陌生,也极少接触泥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根据“亲生命”的理论,我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需要与大自然共鸣。研究显示,亚洲地区高达九成以上的孩子罹患近视,主要因缺乏户外活动及阳光照射,导致维生素D不足,进一步影响眼球发育。

现代文明病最好的调剂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大自然对现代文明病有调节作用。它不仅能舒缓压力,还能提升免疫力,降低焦虑与忧郁。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甚至在阳台或庭院种植绿植,都对我们的身心具有调节效果。研究表明,在有自然景观的医院病房,病患的恢复速度较快;而在拥有自然景观的办公室,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生产力亦显著提升。


在数位化日益普及的时代,许多国家开始推行“数位排毒”计划。例如,韩国鼓励民众走进森林步道,日本推出森林疗癒计划,北欧国家更是将户外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大自然的力量,不仅能稳定身心灵,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存在感。当我们融入自然,感官会变得更为敏锐,身心与外在环境达到协调与共鸣,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慈悲。相关研究显示,在绿树成荫的社区,犯罪率与人际冲突明显降低。

室内或办公室多摆放植物与花卉有助于芬多精的释放。(图片来源:freepik)

为了健康,我们应该在家中阳台多种植物,室内摆放更多盆栽,并抽出时间亲近荒野,在森林中漫步,吸取芬多精,感受大自然的生命脉动。这种与树木、花草的连结,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亲生命力量,带来深层的疗癒。

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妨停下脚步,欣赏行道树的绿意,抬头凝视天空的云朵,沿著河边小径漫步。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却能让我们找到身心灵的平衡与道途。

延伸阅读:赵祥和《赵见人生》专栏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赵祥和

生于新加坡,长于马来西亚麻坡,是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谘商心理与人力资源发展学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也是一名谘商心理师。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