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脸书上看到古来宽中发的公函,一名17岁男学生疑似未经同意盗用女同学的照片,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AI)制作不雅图像与视频,随后将这些内容上传至网络并试图兜售牟利。这起事件震惊社会,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而紧迫的问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为下一代提供了足够的性教育与伦理价值观的引导?
根据马来西亚《刑事法典》,此案可能涉及以下法律条文:
– 第292条款:散播淫秽物品。制作或分发淫秽图像(包括AI合成图)属于刑事罪行,最高可判监禁3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
– 第509条款:侮辱女性贞操的言语或行为。如图像的使用具有羞辱、骚扰或侮辱成分,也可能触犯此条款,刑罚为监禁最多5年,或罚款,或两者。
虽然17岁男同学属未成年,但根据《2001年儿童法令》(Child Act 2001),若罪名成立,他不会被送往成人监狱,而是安置于少年感化院(juvenile school)或少年扣留中心(Henry Gurney School)。
所以当我为了了解这事件更多相关信息时,看到有少部分网友表示“他才17岁还是孩子时。”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站在多方面视角去看这少年真的是“年少无知”吗?
在马来西亚,18岁以下被视为少年,但不表示17岁的青少年可以用年龄做为理由,成为责任的豁免符号,17岁早已具备基本判断力与道德意识。他能够掌握AI技术、进行影像合成与网络交易,代表他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是否也该要求他具备同等的责任意识?

这名男学生的行为,不只是“科技滥用”,更反映了性教育在价值观层面的断层。他可能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但却不知道“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影像”是一种侵权,甚至是一种性暴力行为。这说明,他懂工具,但不懂界限。
所以我想说“加害者的背后,是性教育的空白地带。”性教育从来不只是生理课程,它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身体、自我保护、理解“同意”与“拒绝”的分野。在缺乏这类教育的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误以为某些行为只是玩笑、恶作剧,甚至成为一种炫耀工具或赚钱模式。
再来,当受害女生报警并发声后,社交媒体上竟出现了这样的话:“将来她当妈妈了,要怎么跟孩子解释自己曾发生这样的事?”
当你读到这里也有这种想法的话,对我来说这些话才是对受害者一种赤裸裸的二度伤害,意图将耻辱归咎于受害者本身,而非犯罪者。这种文化深植于“受害者应沉默”的旧思维在现今社会仍旧存在,令人忧心。

所以请不要将受害者遇到的情况看做“耻辱”,而应该将这女同学看作为需要被支持的“勇敢者”。社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而非讨论受害者的未来“名声”。需要传递的价值是:
– 你是受害者你没有错,勇敢发声是值得尊敬的行动;
– 做为犯罪者的男同学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用“年纪轻”或“无心之失”开脱。
再回到学校的立场。从昨晚我看到古来宽中的公告,其中有写到“呼吁社会大众勿转发或讨论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加剧受害人的心理压力和二度伤害”。到今天阅读各家媒体新闻,留言底下网民,家长和旁观者的文字都在谴责学校处理方式。
我相信古来宽中学校所发的公告初衷应该是善意——想保护受害者,避免网络暴力扩大对她的伤害,但如果用词不够清晰或缺乏对受害者处境的理解与同理,确实可能会造成误解或负面观感。

为什么那么说?因公告强调“勿转发或讨论”,但若没有明确区分“对受害者的攻击性讨论”与“对事件本身的合理关切”,就容易被解读为:
– “把事情压下去比较重要”,而非站出来保护受害者、揭露问题。
– “别再提了,是你太敏感”,这其实会让受害者陷入二度伤害的“孤立感”。
加上事件的发酵过程的消息,出现“疑似不只已报警的当事人,还有其他潜在的受害者”仍未知道的状况。所以这公告可能也会让其他女生误以为学校不愿承担责任或面对真相。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舆论一面倒,甚至有网民表示“学校更怕丑闻,而不是更怕学生受伤”的观点。
我是建议学校单位,像类似这种与性犯罪相关的事件发生要清楚表明学校立场。如果学校想表达善意-保护女同学的呼吁文字,或许可以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在公告上可以这样写:“我们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与二度伤害行为,呼吁大众理性关注事件本质,避免转发或传播涉及受害者隐私的不当内容。同时,我们承诺将积极配合调查,严肃处理事件,确保受害者获得应有的保护与支持。”这样不仅保护到受害者,又不会给人“推卸责任”或“劝压舆论”的感觉。

那回到学校公告的文字“社会大众勿转发或讨论未经证实的信息”这样的呼吁学校担心的理由有错吗?
虽然公众有对事件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但站在保护受害的角度考虑,“转发或讨论未经证实的信息”确实是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所以学校的担心是有理由的。那么我们(旁观者)站在“揭发问题”的界线上,理性讨论性暴力事件带来的影响,而不“传播不实内容”去二度伤害受害者。
凡是与性相关的内容和新闻事件发生,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这有点如鲨鱼闻到鲜血一样的情况,会引起大众如鲨鱼群般的围剿,特烈讨论和分享。所以从这一事件中,除了加害者与受害者,其实旁观者也可是推动改变的关键角色。这包括关注这事件的网民、社会大众、家长、教师、媒体等,大家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实际操作可以怎么做?
网民:假设当你看见到受害者P图色情照或视频,请拒绝转发、评论、按赞相关不雅内容,并马上举报。
社会大众:针对这事件的始末,请不要以调侃、批判或羞辱的语言谈论受害者,或发表受害者已“不清白”的舆论。
家长:这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仍未浮出水面的性犯罪故事。所以做为父母亲可以教育孩子认识网络暴力的后果,理解什么是“数码尊重”。
学校:AI数码时代已经是未来新生代的日常生活模式。学校与家庭应正视同学因科技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共同协作以系统性地推进性教育及数码素养课程。
对于我来说,这看似大马第一宗涉及青少年、AI与性暴力的事件,但恐怕不会是最后一宗。所以它必须成为我们认真反思的起点。别让技术的发展成为犯罪的温床,别让孩子们在沉默中学习错误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法律制裁,更是深层的教育改革,让性教育成为最前的防线,保护孩子避免伤害的最强盾牌。
如果社会愿意共同面对这道难题,也许,我们可以减少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不论是身处荧幕前的少女,还是电脑荧幕后的少年。
▌延伸阅读:郑珍珊专栏《性本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