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辞世了,享年85岁。
阿都拉的一生,注定不会像马哈迪那样,引起巨大的国际回响;也不如安华或纳吉,拥有让人争议不休的政治生涯。但在我心中,他始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政治人物——尽管他不是马来西亚历史上最强势、最“出色”的首相,但他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这样的喜欢,不是出于个人情感,也不是基于党派立场,而是作为一名曾经在电视台服务的媒体人,对于那个短暂却珍贵的“开放年代”的记忆与感念。
回顾马来西亚的媒体发展史,2003年至2009年这段阿都拉主政的时期,无疑是难得的黄金时光。虽然我们依然面对法令的种种限制,主流媒体依然有不可逾越的红线,但作为一名在那个年代工作的电视媒体人,我必须承认,当时的空气比今天自由,言论的空间也比今天宽广。
在Pak Lah的时代,政论节目出现在黄金时段,不同政党的代表能够坐在同一个演播室里,公开辩论国家政策。无论是马来文、中文或英文,当时的电视与电台节目开始出现“开门见山”的对话,质疑与讨论不再是禁忌。
事实上,许多今天在朝的政治人物,当年能够在主流媒体亮相、建立群众基础,正是因为阿都拉政府默许了这样的开放氛围。他未必刻意要“放手”,但他选择了不以铁腕管理媒体,而是让社会自然演化,这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敏感的国家,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
阿都拉巴达威的执政风格,向来被形容为“温和”、“清淡”,有些人甚至批评他“软弱”、“优柔寡断”。这些评价也许不无道理,尤其是在政治竞争激烈的年代,温和似乎经常被视为无能的代名词。
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这样的领导风格?在一个长期由强人政治主导的国家,他选择了倾听、选择了放手,让民主与公民社会有机会呼吸、发芽。这样的“不作为”,未必是一种无能,也可能是一种信任、一种对体制之外声音的尊重。
他主政初期推动的“文明伊斯兰”(Islam Hadhari)、反贪污机构改革、公务体系提升效率等政策,虽然在实践上成效不一,但那股改革的氛围曾让人对未来怀抱希望。2004年大选,他带领国阵赢得压倒性胜利,正是那个时代对他寄予厚望的写照。
2008年政治海啸后,阿都拉卸任。之后的马来西亚,虽然政党轮替开始出现,媒体环境却未见明显改善。政论节目一档接一档消失,不同声音重新被边缘化,媒体工作者再次回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状态。
今天的我们,若想在黄金时段电视上看到不同政党的辩论几乎是奢望;电视台更倾向于娱乐至死、歌舞升平;严肃内容、公共论述、政策辩论,则仿佛越来越边缘。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深深怀念那个曾经短暂开放的时代,也因此更加感谢曾让这一切成真的人。
阿都拉巴达威留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改革,也不是振聋发聩的演讲,而是一种温柔但坚定的价值:尊重、公正、信任,以及让不同声音存在的勇气。他并不完美,他的领导有遗憾、有缺口,但他是那少数不靠恐惧与威权来巩固权力的领袖。
在这个多元社会中,或许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强人政治,而是像Pak Lah这样的温柔坚定。他的离去,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只取决于有多强的领袖,也在于我们是否曾珍惜那些尊重多元、拥抱言论自由的年代。
他走得安静,就像他在位时一样,不喧哗、不张扬,却留下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感怀。
如今政坛声音多了,却也吵杂了;资讯更快了,思考却变浅了;我们看似自由了,却再难找回当年那种“可以慢慢说、认真听”的空间。
在这个时代,我们愈来愈难想象,还有谁会像他那样,选择不以怒言表达立场、不以强硬巩固权威,而是以温和面对复杂,以信任回应多元。
如果历史终将留下温度,那他所代表的那份温和与克制,值得被我们永远记得。
▌延伸阅读:陈文贵专栏《一文不值》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