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散文的重度阅读者。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散文的阅读者,但他们并不自知,这是一件颇为玩味的事情。秉持著是别人的事就不关我的事的原则,我不会给予任何人建议或者看法,仅仅就谈我喜欢阅读散文这件事。

我读散文的经验很久了。从小学就开始,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何为散文?后来成为“文坛”中的一员,不得不面对“散文”的选项,掉入是否专为散文家、小说家、诗人还是剧作家的这几个选项里,最后我选择了小说,偶尔为之的是散文。我对诗有神一般的想象,或者说,那是需要有灵气、灵性的人才能写的东西,我就像在淘宝买佛像、神像,同样的,于我而言买诗集回来也像买那些偶像,必须供在书架上才能表示敬畏。
2025年的一开始,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界很热闹也很吵闹。这热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则是为了海外华文书市的到来,各出版社所出版的新书多到吓死人;二则,出版社之间的是非堪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既爱你又恨你,用经典中国戏曲剧目来形容的话,真有“六国大封相”的惊心动魄,那曲折堪比台湾本土剧,翻转又翻转,着实让不少人看得瓜也吃了,怒也动了,但书买了没有?则是不太重要的事情。

在本来就困境满满的马华出版界里,2025年我们迎来了有人出版社出版的林雪虹的《林门郑氏》。出版社的宣传文案这样写道:“马华文学罕见的长篇散文写作。”首先,我认为这本散文集并不能说这是“长篇散文”,因为林雪虹就在后记里就解释了,集子里的文章是“一个忧伤的女人的故事”,是哀悼散文,那时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刊登在《北京晚报》,在林门郑氏亡故后,林雪虹应《南方周末》副刊邀请开专栏,《林门郑氏》里的散文就是由这两个专栏而来。
本书与其说这是“长篇散文”,不如说是文学含金量高的专栏散文。阅读者读其段落便可发现端倪,再则如果以长篇散文标准而论《林门郑氏》是走到了长篇散文的门槛前,就差那么一步才可跨过门槛,步入长篇散文的殿堂、境界。

就我而言,不论其是专栏散文还是长篇散文,单就林雪虹的“忧伤的女人的故事”,以及她读起来超级行云流水的文笔,这本散文不论放在中国、台湾、香港,或者是怪腔怪调的新马泰都绝对是优秀的散文集,也是我的年度推荐的散文集。
回想起来,首次与《林门郑氏》遇见,看到它这样的书名,我的第一感觉其实有些反感。我曾在义山工作,不论是葬地还是骨灰楼,到底曾经跟两百多万个先人有过打交道的经验,加上在义山工作时,经常到骨灰塔去巡视,累了就在骨灰塔里面睡觉的我而言,看到“林门郑氏”这样的书名,首先出现的就是骨灰瓮上的刻字,继而联想到这是一本写死掉的人的书,再则就是想到,这林雪虹是不是在故弄玄虚?
书展期间,犹豫了两天终于拿下《林门郑氏》,随后在轻快铁上打开阅读,一读,就被林雪虹的散文叙事吸引。故事从他的外婆的葬礼开始,故事从父亲卖掉了那间房子结束。林雪虹的母亲这一辈子的故事,被她的女儿用动人真挚的情感和文笔书写了下来。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它的最主要理由是我和这本散文集里的女性故事和家族故事产生了共鸣,看到了我的母亲、外婆,以及我的妹妹们。兴许,林雪虹对母亲有许多误解,当然也有许多的谅解。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两代人的成长、青春、婚嫁、中年和老去,以及更多的无可奈何。
林门郑氏的故事,跟我的母亲、阿姨们极为相似,毕竟那个年代的女子,有谁不是都走在十分现实的相同故事模版上,再一点点奔赴死亡的结局呢?更相似的是,我外婆家也是做裁缝的,阅读本书时,我满脑子都是针车、布匹、针头、熨斗等等跟裁缝铺有关的事情和物件,连空气中瀰漫的味道也那么相似。

不同的是,我外婆家做的是大衣和军装,林雪虹的母亲做的是女装。然而,做不做裁缝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林雪虹写这一篇篇散文的初衷本想是以科学、医学的角度去探讨癌症与亲情,但写著写著,不经意间竟成为了为他们林家和她母亲,以及她的生命立传的结果。
读完《林门郑氏》有让人歎息的地方,也有让人觉得林雪虹这女儿“不负责”的地方,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看看我说得对不对?女性作家写母亲的散文极多,这十多年来,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钟怡雯的《麻雀树》。林雪虹的《林门郑氏》还是不能与这篇写母亲的名篇媲美。无可否认的是,她的《林门郑氏》是截至目前为止,我阅读散文的最美好的收穫。能读到如此流畅的散文不易,最为重要的是她不造作不彆扭,甚至还有一些小调皮。

在喧嚣的文化界里,能读到这本可让人静下心来的散文着实不易。阅读罢了,出版罢了,着实没有什么风雨恩怨在里头。不知道为何,我竟然没有在这本书的纸页上划上任何一条线。也许是不想破坏它给我的美好吧?
读完这本书多日后,陆续收到文友发来的私讯,他们都说因为我的推荐,买了也读了这本书。听到他们的说辞,我甚为欣慰,这才是我们这些推广阅读、爱阅读人要做的事情。日前,又收到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的私讯,他说:“无意间看见您推荐及频频赞好的《林门郑氏》。上星期逛大众书局看见了这本书,买了,读了,真的很喜欢阅读这一本书。读的当儿,不断深思与感悟。谢谢您推介了这本书!”
得到这条私讯,我心里想到,自己喜欢的书也能让别人一起喜欢,这才是悦读。
▌延伸阅读:吴鑫霖专栏《饭夫走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