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大学学生在日前“沙巴反贪2.0”集会尾声焚烧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漫画肖像,引发巨大争议,被执政党团批评、面临纪律处分、甚至遭警方扣查。然而,发起人之一法希尔卡欣反驳称,此举正是“效仿”安华大学时代焚烧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著作的行动。他们的目的,不是无礼挑衅,而是回应政府对沙巴贪腐问题的漠视。
这场由沙巴大学学生组织“沙大大专生之声”(Suara Mahasiswa UMS)主办的抗议行动,号称“沙巴反贪污2.0”,自6月22日下午1时起,在亚庇市中心持续至次日清晨11时,逾百名学生与支持者参与。他们高喊口号,批评安华政府未兑现反贪承诺,要求沙巴大学起诉沙巴水务局、废除首相委任反贪会主席制度、反对敦慕沙阿曼出任州元首等。
而整个行动最受瞩目的,却是尾声时的焚烧肖像环节。法希尔卡欣在社媒贴文指出,安华在1970年代担任马大马来语学会主席时,曾带领学生焚烧《5月13日前后》一书,以示反对东姑阿都拉曼的论述。“若今天安华看到我们焚烧漫画的画面,或许会忆起当年他站上街头的自己。”他讽刺地写道:“但今天的他,已不是那个在街头呼喊的青年,而是被焚烧漫画主角的首相。”
学生因焚烧首相肖像遭扣查
不过,这场象征行动旋即引发执政阵营与校方强烈反弹。沙巴大学副校长拿督卡欣曼苏批评焚烧漫画举动“无礼不成熟”,校方将成立纪律委员会调查,13名参与集会的学生或将面临停学或开除。校方也向警方报案,强调无论直接或间接,校方未曾参与。
警方随后于24日扣留了3人,包括学生组织主席莫哈末法立、成员阿里夫丹尼尔,以及前沙大学生、社运分子沙比尔赛里夫丁。3人被扣近9小时后获释,警方援引1948年煽动法令第4条文及刑事法典第509条文展开调查。
莫哈末法立在记者会上指出,他们原是应警方要求前往配合调查轿车被泼硫酸的案件,却意外遭扣留。他表示,警方未清楚说明逮捕理由,过程甚至发生肢体接触。

事件引发全国热议。安华本人虽未亲自回应,但通过首相办公室高级新闻秘书东姑纳斯鲁表态,指示高教部及沙巴大学不得因学生的行为限制其学业。他强调,学生应享有言论自由,“无论多么尖锐的批评,都是民主的一部分。”
首相安华虽未直接回应,但通过首相办公室高级新闻秘书东姑纳斯鲁释出立场:安华已指示高教部及沙巴大学不得因学生抗议行为限制其学业。他强调,学生应享有言论自由,“无论多么尖锐的批评,都是民主的一部分。”
执政党的双标?
然而,与首相立场温和相对照的,是来自政党支持者的强烈批评。
《当今大马》报导,安华财政部政治秘书、公青团长卡米尔抨击学生“言论空洞,只图博取关注”,并称焚烧肖像“不仅危险也未能有效传达诉求”。巫青团长艾科玛则怒斥学生“愚蠢无礼”,挑战他们“有本事就当面对话,而非搞低级挑衅”。
反观民间社会则展现更多包容与反思。净选盟主席莫哈末法伊沙虽不认同焚烧行为,但指出此举不应掩盖学生真正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即对沙巴长期贪腐与水供问题的关切。他呼吁公众和政府回归正题,正视民间持续推动改革的力量。
捍卫自由律师团总监再益玛立则更进一步,公开为学生辩护。他发文告指出,联邦宪法第10条清楚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政府若以煽动法令惩罚学生,只因他们焚烧一幅漫画,将是对宪法精神的践踏。他直言:“真正违法违宪的,是对这些言论自由的打压,而不是焚烧一幅漫画。”
他反驳执政阵营双重标准,列举安华焚书、阿当阿里在大学时代降旗抗议、巫青团焚烧以色列国旗等历史事件。“历史上象征性抗议比比皆是,怎到你做时是正义,别人做时却成煽动?焚烧漫画固然激烈,但更激烈的是你对贪腐视若无睹。”
如今,这场学生运动原本希望引发关注的诉求——要求政府严办沙巴水务局贪腐案、重审国家元首委任过程、落实反贪会独立改革——却被聚焦在一场“焚像风波”中,逐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