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峇都喼侨民国民型华文学校(侨民华小)因筹款延长地契费用一事引起社会哗然。校方指出,为了延长土地99年地契,鹅唛土地局向校方征收高达617万零608令吉的费用。消息传出后,社会舆论哗然: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下,华小属于政府学校的一部分,为何仍被视为“非政府学校”,还要为延长地契缴付如此高昂的费用?
行动党班达马兰前州议员陈博雄早前透过脸书揭露,侨民华小近期发起筹款活动,原因竟是为了缴付延长地契费用。他在社交媒体直言,这是“不合理”且令人震惊的情况:
“学校现在被迫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筹募巨款,所筹资金不是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而是交付州政府,这是合理的吗?”
陈博雄质问:“这是我们熟悉的希盟政府吗?这还是我曾经服务的雪州政府吗?”他指出,侨民华小所在选区的州议员正是现任雪州务大臣拿督斯里阿米鲁丁,讽刺意味浓厚。
侨民华小董事会、家教协会及校友会联合发布通告,强调延长地契费用对学校是巨大财务压力,但为了学校长期发展,董事部别无选择,只能发动筹款。更何况,今年正值学校90周年与校友会50周年庆典,原是欢庆时刻,却因地契延长问题陷入关键挑战。
事件迅速引起华教组织与政界关注。
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席蔡庆文指出,华小属于教育部体系下的国民型学校,法律地位应等同其他政府学校,州政府理应象征性收费,而非以市场逻辑向学校征收高额地价。
他强调:“教育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华小自创校以来为社会培育无数人才,政府应在土地使用上给予支持,而非视同营利机构。”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也直斥,这笔天价费用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原则。“筹得的资金原应用于提升教育设施,如今却被迫缴付地契费,形同剥夺孩子的未来。”
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主席王瑞国则认为,把华小排除在减免政策之外“不合理、不公平”,呼吁政府修正分类错误,设立特别机制让华小获得同等待遇。
也有声音点名行动党籍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毫无作为”,执政后对华教问题保持沉默,形同“隐形人”。此番指责,更加剧社会对州政府与中央的质疑。
校地用途成争议焦点
面对舆论压力,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出面澄清。他指出,涉事的两块土地并非校地,而是建有商用礼堂,并长期出租作商业用途,因此土地局才依据程序征收地价。
“地契上已清楚列明该地段为商业用途(Bangunan Perniagaan),并非校地。校方若要延长地契,必须依循相关规定缴付地价。”
他进一步说明,州政府其实曾建议校方把地段转换为学校用途,届时可豁免地价。然而,校方坚持保留商业性质,以外包方式经营礼堂,以“以校养校”。
黄思汉也强调,州政府向来大力支持华教,过去已豁免多间华小及独中的地价,包括精武华小、汉民华小、新明华小等案例。“雪州政府从未为难侨民华小,若校方愿意将土地改为校地,州政府也能以象征式收费处理。”
侨民华小董事长赖庆源承认,有关地段确实由董事部出租予商家作为礼堂经营,所得收入全数回馈学校,用于发展与维持运作。然而,他指出,即便同意将土地转换为校地,土地局仍表示必须缴付同等费用,因为土地归属在董事部名下,并非教育部直接持有。
“我们不是拒绝转换用途,而是被告知,即使转为学校用途,仍需缴付600多万令吉。”赖庆源说,董事部甚至考虑先偿还30年地契,费用约200万令吉,以减轻负担。
校地用途问题一度演变为法律与政策上的争论。陈博雄则批评,土地分类本就没有“教育”类别,只是使用条款不同而已,指责州政府“复杂化问题”,让长期为学校出钱出力的董事会蒙受不白之冤。
经过数日争论,侨民华小董事部与州政府终于周三(20日)会面。双方在会议中厘清需求,并讨论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共识:
侨民华小董事部同意将礼堂土地用途转换为校地,并申请延长地契;州政府则承诺在校地用途下,以象征式收费方式处理。
会后,双方发表联合文告指出:“我们理解外界对此事的关注,并以学校利益为大前提,停止不必要的言论,让双方有足够空间以专业角度处理。”
州政府与董事部承诺,将保持紧密沟通,以期圆满解决问题,让校方能更专注于教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