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十二味熟成

云吞面,自制面与吃味食的独角兽计画

这篇文章,你可以读到:

一、在地小食云吞面;

二、邀请曾以“云吞仔”为笔名的庄晓谦,一起谈谈对云吞面的看法心得;

三、推荐六家雪隆地区的自制云吞面家;

四、推荐两家北马特色云吞面(庄晓谦):

五、专栏名“十二味熟成”的由来;

六、关于吃、味、食的独角兽计画,专栏即策展。

第一篇的焦点,先锁定在地小食云吞面。

一碗云吞面,到底是面重要?云吞重要?叉烧重要?还是汤头重要?尝味,首选是干捞,抑或汤面?

关于云吞面,想要有左口鱼风味,或许可选巴生百家利通记云吞面吉隆坡成记云吞面

若论云吞面的完整度(因为一般会偏颇注重或面或叉烧……),摊位首推吉隆坡市中心的基叔云吞面,无论是酱汁、叉烧、面,整体搭配最全面;店家首选麦氏西池港式云吞面,酱汁讲究,云吞和汤头都用心制作。

讲究干捞面一定要靓叉烧的,可以选阿培云吞面(幸运的话还有叉烧头)。

想要港式口味,可选“港饮港食”得哥完全自制云吞面、麦氏西池港式云吞面。

如果是非常注重“面”本身的口感,这里会推荐六家自制云吞面家。

想找特色云吞面的,以下会有两家北马特色云吞面(庄晓谦推荐)。

和“云吞仔”谈云吞面

本期邀请了《大马味道》作者庄晓谦,谈谈在地小食云吞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喜欢吃云吞面的晓谦,曾以“云吞仔”为笔名,撰写饮食文章,因为父亲喜欢吃云吞面,面里有很多儿时和父亲共餐的记忆;另一原因是因为在工程领域工作,以非常草根的笔名撰写饮食专栏,方便区隔区分。

“云吞仔”其实偏爱干捞,觉得面和叉烧最重要,但在北马,云吞面要找到好叉烧搭配,很难,叉烧烧腊还是广东人擅长,北马的,通常是煮的、煎的,这点和中南马很不一样。

但是,酱料就会用得很好,也很注重面体本身。蒜米、猪油,就要用的舍得,否则做为干捞云吞面就会味薄失色。

云吞仔的父亲偏爱云吞汤面,在他个人看来,云吞汤面,首重是汤,面是其次了。因为浸泡在汤里,云吞变得重要了,馅料变得重要了一一是否有左口鱼味、是否颗粒饱满、云吞皮是否皮薄透亮……

所以,吃干捞,面和云吞的角色就吃重了;选汤面,就不得不留意汤头和云吞。

因为面在汤里,只要汤头够好,甚至面的碱水味也能被覆盖,而因为浸泡在汤的缘故,叉烧也不是那么重要的选项,因为焦脆烤气也会被掩过。

本文作者符颂勤与《大马味道》作者庄晓谦(左)合影。(图片来源:作者)

我同意“云吞仔”的看法。

向来不太吃云吞汤面,因为往往会被碱水味吓到。但是,印象中最美好的一次云吞汤面经验,是在阿培叉烧那里吃到,当时下午两点多没有客人,阿培特别制作汤面版本,选用最A级的面条,叉烧不是干捞面版本的甜腻脆皮叉烧,阿培说,必须像日本叉烧那样的做法,同时一半沉浸在汤里一半外露,才能承托得起汤面版本。那是最难忘的云吞汤面经验,优质面体、专为汤面版准备的叉烧、左口鱼风味的汤底、硕大饱满的云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要强调,阿培现在在档口营业,所以没有完美版云吞叉烧汤面供应!所以没有完美版云吞叉烧汤面供应!所以没有完美版云吞叉烧汤面供应!

如果要说适合汤面版的优质面体,以下推介的六家雪隆自制面家,其实质素都很高,干捞汤面两相宜,不妨试试。

而一直衷心希望“鼎丰家乡菜”,可以推出拖地叉烧和干捞面的结合,满足我们的味蕾。记得在和王师傅闲聊时,他谈起难忘的干捞云吞面经验,其实关键在最后淋上的少许汤汁,瞬间让面条口感滑溜起来,念念不忘。

而我难忘的干捞酱汁,其实是“公鸡碗菜园滑鸡”(Prosperity Bowl Chicken Rice Restauran)的干捞酱汁,可惜常常水准飘浮,很伤脑筋。正常发挥时,简直是在口齿留香。

推荐六家雪隆自制面家

1. 陈新记笨珍云吞面(Chan Sin Kee Noodle)
已经是三代传人,云吞面的制作就在店铺后方面房进行,从笨珍北上吉隆坡近十年,是南马游子解乡愁的聚集地,餐单有8种口味,还有加黑醋吃法,和隐藏版的马六甲辣椒酱版本,一共10种。首次拜访可试笨珍特色“番茄辣椒云吞面”和“番茄云吞面”,个人觉得“白原味”最能尝出自制面味。为何南马云吞面的叉烧都是超薄片?哈哈,下回用餐时,可以问问老板。

“陈新记”的笨珍番茄辣椒云吞面。(摄影:符颂勤)

2. 姊妹茶餐室(Restaurant Jie Mee
以前的Jalan Batai@Damansara Heights茶餐室,有三大台柱:70年代老师傅炒粿条、姊妹云吞面咖哩面,还有一档猪肉粉。这家Jie Mee就是从Jalan Batai搬移过来,一口云吞面养起几家人,还获明日之星主厨选为最爱的云吞面家,就知道实力有多坚强,特色是老店时期就有的独家“干咖哩云吞面”。

3. 巴生荣记饭面家(Restaurant Win Kee)
这家自制面店有点意思,由爷爷的“耀记”、父亲的“祥记”,再到现在的“荣记”云吞面,三个不同的名字,面是自家人制作,叉烧稍偏瘦柴,三代人了依然在巴生屹立,深受社区居民喜爱。

4. 好记自制传统云吞面(广记)
源自彭亨文积(Manchis)的“广记”,在吉隆坡落地后,以“好记”招牌亮相,由女儿女婿负责。因为主打原汁原味,摊位所用云吞面云吞皮,至今都是家乡手工制作,再运送来吉隆坡。只有些小处调整,比如小镇面食酱汁好甜,吉隆坡口味则偏咸。“好记”档口在皇城美食坊Restaurant Prosperous City。

“好记”的小镇手作云吞面,一看就知不一样。(摄影:符颂勤)

5. 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同是来自彭亨文积,从家乡父亲的“荣阳茶室”,到吉隆坡女儿创立的“荣记”摊位,所有面作,依然是在彭亨文积制作,“荣记”采用木棍子压面,可以让面的密度变大、结实,增加韧性、爽口。制作完成的云吞面,有韧性、滑身、富弹性。师傅从压面的回弹力,就可以测出那团面起筋够不够。好的面条,要有弹性,吸水极少,不会吸走面汤,否则吸水过多,面条就会软烂而不好吃。在相有海鲜茶餐室(Wai Kwan Restaurant)就可以找到荣记。

6. 港饮港食(Hong Kong Food Culture)
得哥主理的港式餐厅,特别设立面房自制云吞面云吞皮、伊面,只要他觉得货源不符他标准的,全部自制,招牌手作苏冬丸、杏仁糊、芝麻糊、合桃糊、店里的招牌煲汤……,连一般人会忽略的核桃外膜,他都让员工一一挑掉 ,可谓做工精细。

“港飲港食”得哥的招牌手作墨鱼丸。(摄影:符颂勤)

两家北马特色云吞面(晓谦推介)

“云吞仔”庄晓谦推荐了两家北马特色云吞面:

1. 一是吉打莪仑(Gurun)“新洲海鲜”,拿手招牌是甘香云吞面(干捞),因为老板以前主理面食煮炒,所以把大炒的“甘香”融入干捞面,形成独特色记。

2. 另一家是威省甲抛峇底金龙云吞面(Kim Leng Wan Tan Mee) ,是晓谦儿时到公公婆婆家探访时就会吃到,就在十字路口,大家就在凳子上吃了起来,叉烧较不见特色,口感有些干柴,反而是干捞面,会淋上滷面常见的滷汁,里头有蛋花微微胡椒香气,浓稠滷汁温润了面体。

这两家外地人可能吃不惯,却是当地人喜爱的在地口味。

后记:关于吃、味、食的独角兽计划

专栏取名,十二味熟成。

十二,自然是指一年十二期。

味,和味道、食味相关,同“胃”,也同“位”,以小型“策展”概念,邀约十二位人士,合写、访问、对谈、联合采访、边吃边谈……和吃、和味,和食的方方面面连结。

至于熟成,如果只看字面,容易给人肉质变老的印象。

其实不然。熟成是时间转化而来的味道。“是控制时间和温湿度,让食物分子转化。利用食材自身的酵素和微生物,使肉类或鱼类海鲜等食材的质地更软嫩、味道更浓郁、风味更佳的过程。”

然后,为什么说,这是吃、味、食的独角兽计画?

概念来自台湾李惠贞的“独角兽计划”,她以阅读为本,分为多个层次:

1. 最基本型的书店独角兽计划(包括公司企业也可邀约合作)
2. 自由讲堂
3. 市集策展
4. ……….

当初看她计划看得一头雾水,到后来终于逐渐明朗成型。

而吃、味、食的独角兽计划,则是从“访问网”邀约的十二篇专栏文开始,像千层蛋糕,层层叠叠,构筑出轮廓大纲。

在“访问网”邀稿的那刻开始,最后终点时,要形塑成什么样子,从中规划要找哪些共同伙伴,是共同完稿、共同采访、共同策展、共同旅食。在第十二期时,就有一个完整的策展面貌。

也希望从专栏出发,跨进立体面。比如,在市集林立的现在,策划以“吃、味、食”为主题的有趣、好玩企划。

但愿这个简单的行动,从“访问网”出发。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符颂勤

songching@gmail.com

原本读的是电影戏剧,然后踏入报章杂志,后来又从事餐饮。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