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我们的愚昧如何推倒孩子学习的长城

支持 Supported by  

18年前我的第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发现到华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大的焦虑就是“孩子的成绩赶不上其他同班孩子”,这巨大的焦虑感让家长不肯让孩子停下来回头补他们不足的,而是催促孩子继续学他们根本跟不上的课业,结果就是家长越急孩子越跟不上,家长努力让孩子勉强跟上,最后让孩子累倒在学习路上。

我就发现到华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大的焦虑就是“孩子的成绩赶不上其他同班孩子”。(图片来源:freepik)

有些家长勉强花大量的钱,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暂时追上,最后孩子在课业更难无法追上时,拒绝上学的戏码就上演了。

我一向来对孩子教育这回事的理念就是:孩子是主体,所有围绕在孩子身边的人,包括家长,学校老师,课外补习老师等,都是协助孩子学习的人。

简单来说,孩子就好像一个叠砖手,我们是旁边拿砖头给他的角色,他想用什么速度叠砖,要叠怎样的城堡,必须由他决定,我们得在旁观察,视他的体力如何来决定我们拿砖给他的速度,如果有需要,我们给他多一点时间,以便他可以在开始叠砖的时候就把叠砖的技巧学好。

但我在教育现场看到的不是这样的,常见的情况是如下:

  1. 大家都在催促孩子:
    “快点叠你快点叠,你看隔壁小明已经叠到第八层了,你怎么才叠到第三层?不行不行,你一定要快点叠,要不然就要落后了。”
  2. 在旁盯着:
    ——“你这里红毛灰放不够多,现在放。”
    ——“这里叠得不够平,现在拆过重新叠。”
    ——“专心一点,不要一直看旁边其他孩子玩什么。”
  3. 对孩子的表现成绩胡乱下判断:
    你怎么这样笨,教了你一百遍,你就是学不会。”
    就是因为你不专心才考到这个成绩。”
    会拿到这个成绩就是因为你没有用心。”
    你今年三年级拿这种成绩,你的人生就算完蛋了。”

于是我们请专人来看着孩子叠砖,确保他叠得跟我们期待的一样,如果落后了就会有人在旁指指点点:你现在应该要叠第五层了,你怎么还在第四层?

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他要多点时间叠砖和他要把砖叠美美这两件事情,没人关心他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图片来源:freepik)

没有人关心他在叠砖的过程中学会什么,也没人关心他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家都只要求他叠的砖要美,要平,要稳固。

但没有人要帮他把技术基础建好,也没有人细心去观察他卡在哪里,是力气不够吗?是专注力不够吗?是对某些方法掌握得不好吗?

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他要多点时间叠砖和他要把砖叠美美这两件事情上,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砖一定会叠到美美的。

把我们的学生放到叠砖手的故事中,就会发现我们大人对孩子无法跟上课业时的应对的盲点。(图片来源:freepik)

好不容易前阵子建筑业老板发布了两个要帮助叠砖手们把叠砖的基础学好的通令,一些家长们和老师们就紧张了:有些老师认为这些通令都是来为难孩子或者老师的,然后出了很多招以便能力不足的叠砖手不需要进入特别班学习,家长们也不断恐吓孩子,如果还是不达标,就要让他们多读一年,或被调到特别班学习了。

我们看看建筑业的老板发布的通令是什么:

一、不求每个叠砖手的成品都完美,如果发现叠砖手因为基础不好,会在第一年到第三年把他调到另外一个特别班班去专注教导,直到这个孩子掌握了基础再让他去叠自己的砖。

二、叠砖手叠了六年的砖之后,建筑业老板会根据叠砖手的表现做评估,能力达标就直接晋级,3-5%不达标的叠砖手,则需要多花一年学习叠砖基础。

写到这里,我们把文字里的某些名词翻译一下。

叠砖手=学生
专人=课外补习老师
建筑业老板=教育部
通令1=Linus/Kelas pemulihan(教育部在十多年前执行“马来文/英文/数学成绩不达标,要进入特别学习班,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他们)”
通令2=中学预备班(马来文不过关的六年级学生,就要进入预备班,不能直升中一。)

把我们的学生放到叠砖手的故事中,就会发现我们大人对孩子无法跟上课业时的应对的盲点。

我们花那么大的力气用那么片面的方法解决,为什么不好好的认真的承认我的孩子真的很努力都跟不上?(图片来源:freepik)

我们对让孩子停下来重新学习基础这件事情抱着非常负面的看法,家长们都在恐吓已经每天花十个小时在课业上的孩子:如果再不努力就进入Linus班级了!如果马来文再不及格,就要多读一年预备班了!

我知道的好多个小学的老师,会把本来考核不过关的孩子,用各种方法让他们终于过关,以便可以跟教育部报告说我手上的孩子都没有跟不上的,你们不要再来吵我们了。

也有小学老师在考试中给孩子很多的暗示,让孩子可以过关以便可以跳过预备班直接上小学。

对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情,我们花那么大的力气用那么片面的方法解决,为什么不好好的认真的承认我的孩子真的很努力都跟不上,他应该在Linus好好让老师专门教导他,或接纳学生们的马来文成绩真的很努力了但没达标,需要多一年的时间学习,以便跟得上课程?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国中华裔生辍学的问题非常严重,大家的归因很多,什么家庭因素,课程因素的,但我还没有听到有人检讨我们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许孩子过关,不接受孩子不过关的事实,也还没听到有人检讨有一些老师放水让孩子可以直升中一的情况让这些孩子在中三或中四因为基础不稳固而无法跟上课程。

因为我们都喜欢看好的成绩,喜欢看孩子在普通班学习,孩子进入Linus我们称之为孩子不努力,而不是用正面的态度说孩子需要更多的帮助,我们觉得羞耻,而不是很高兴孩子可以得到帮助。

因为我们觉得光阴似金,能不读多一年省下了孩子一年的时间,却忘记了孩子天生腿短跑不过别人,所以无法跟上课程,如果让他跑多一年,他可能可以在学习路上去得更远。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想方设法帮孩子省下的一年时间最后让他无法在跑道上跑到终点,我们本来好意想帮他省的365天,最后让他错过了许多可能性。

我两个孩子受教育的前后十八年,我在教育现场常常看到各种荒谬,如把孩子推倒的推手,就是我们这些以为自己很厉害的大人。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访问网是马来西亚独立网络媒体,靠原创内容说话,也靠你的支持继续前行。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作品,帮我们买杯咖啡,让更多真实与多元的原创访问内容出现在你的眼前。
☕ 此创作已获得1杯咖啡 ☕
RM3
RM5
RM10
其他 RM:
称呼*

给网站的话(公开)

分享文章

许慧珊

echokoh@hotmail.com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