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学而时习

真理不死的科学原因——悼查理柯克

支持 Supported by  

2025年9月10日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事——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讲台上遭人远程刺杀,当场身亡。

世界各地的领袖和学者,在第一时间收到手机信息。他们之中,有的在办公室开着会,有的在宴会上高谈阔论,无不停下手上多重要的事,为查理之死,震惊和感叹。

友人也在同一时间把消息传到我手机,当时我仍在睡大觉。查理对友人而言,如同亲人一般。他们会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打开Youtube《Charlie Kirk Show》,听查理分析时事,看查理讲话的风采。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讲台上遭人远程刺杀,当场身亡。(图片来源:Equidia Investment Research)

查理之所以如此深入他们的心,是因为查理讲“真话”——不是真心话大冒险的“真话”——所谓“真话”,是从一扇真理的窗口看出去的见闻。查理所秉持的真理,是基督教的真理。

然而,查理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他有多接近至高无上的真理,而在他发自内心去接近真理,并贯彻到其所思所行上,化成常识(common sense)。

跟波普学习何谓科学真理

我读博士时上过一堂极具启发性的课,是关于科学哲学的。没错,该门学科就在讨论科学的哲学性(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与哲学,不完全是两样东西。科学是哲学的延伸。延伸了出去的科学,当然必须保有哲学性。

科学哲学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波普(Karl Popper)。在他的传世著作《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开宗明义,将知识一分为二,一种叫常识知识(common-sense knowledge),一种叫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然后他左右开弓,一面批评有的人试图矮化常识知识,另一面批评当代人对科学知识没有正确态度,导致许多科学研究的浪费。

波普左右开弓,一面批评有的人试图矮化常识知识,另一面批评当代人对科学知识没有正确态度,导致许多科学研究的浪费。(图片来源:CUP媒体)

让我用个简单的说法来诠释:充满好奇心的人,心中都有十万个为什么。虽说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其实问题只有两类——

一类是有解的“为什么”,人总可以通过一些假设和方法,去寻求解答。这种是科学知识。

一类是无解的“为什么”,比如“鸡生蛋、蛋生鸡”。这看似无解而深奥的哲学问题,其实有个常识的解答,那就是,世界“本来”就有鸡也有蛋;蛋生鸡,鸡也生蛋。世上各种哲学学说和一切宗教信仰,都给世间万物“为什么存在”提出了一套看法——这些不同角度和看法,即是我上文所说的“真理的窗口”。这种真理属于常识。

充满好奇心的人,心中都有十万个为什么。虽说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其实问题只有两类。(图片来源:Feepik)

波普认为:一方面,常识的解答老早就有人提出过了,当代哲学家于是陷入了无所贡献的瓶颈;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的科学突飞猛进,让很多人觉得人类文明的进步只靠科学家就足够了。哲学家已经不合时宜,可以淘汰了。

波普生长的时代就有这样的问题。他生卒年为1902-1994,是完整的二十世纪人。

面对哲学家的自我矮化,不再追寻真理,你道波普如何自处和回应?波普力斥其非,有力的提出一套关于科学哲学的理论。

他对时代的回应,就是把哲学带进科学,去讨论科学的哲学性。他给所有科学理论定下了一条铁律,即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这是说,研究者在提出一个科学理论的时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而是拼尽全力去尝试推翻自己的理论。而最后还站着的理论,就是当下的真理。

研究者在提出一个科学理论的时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而是拼尽全力去尝试推翻自己的理论。而最后还站着的理论,就是当下的真理。(图片来源:Freepik)

用波普的原话来说,就是:“whenever we propose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we ought to try as hard as we can to overthrow our solution, rather than defend it.”

对波普而言,知识有一个特定用途,即认识这个世界。他的贡献是提出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作为标准,把那些逻辑上不可能证伪的理论,拆穿推倒,不去浪费时间讨论。

学习波普,让我们可以一眼看穿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谬论。

然而,波普始终认为,科学是通往真理的较佳途径。我十分重视波普在科学哲学的贡献,也觉得他虽是大师,却依然保持那颗对世事无不好奇且寻根究底的童心,极其宝贵;但我认为,科学是否通往真理的较佳途径,有待商榷;而当代科学主义(scientism)泛滥成灾,正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科学真理并不能通往人间真理

所谓科学主义,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科学”解释。不止此也,他们还认为,若一件物事不能用科学解释,即等于“无用”;无用所以不重要,可以不予理会。这种态度加深了现代人的功利思想——即专找“有用”的事来做,也用“有用”来解释一切物事存在的原因。

比如,人吃饭是因为肚子饿、人吃好饭是因为有钱、有钱所以去得起高级餐厅……进而有很多对人之所以有钱的解释,当中就有很多社会科学的谬论横行。总之,必须结论到人世间的一切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解释才肯罢休。

然而,从哲学或常识的角度看,一个人是否能吃得好饭,不一定要吃什么高级食材,找什么高级厨师,而在于一个人内心的态度。

所谓科学主义,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科学”解释。这种态度加深了现代人的功利思想——即专找“有用”的事来做,也用“有用”来解释一切物事存在的原因。(图片来源:Freepik)

对成年人来说,妈妈的家常饭,往往已是千金难买;街角的嘛嘛档,往往承载着有血有泪的青春记忆;孔门弟子颜回就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所求的“道”比任何人的饭菜都香。

科学的真理,对于解释这些人世间的微妙情感,又有何用?

哲学真理可以补充科学真理的不足

科学上真正的无用,是不可证伪的谬论。

无解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无用;懂得处理,就会产生“无用之用”。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竟然已说过:“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要通往人间真理,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哲学。这种哲学超越科学,跟科学无关。

这种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和科学真理同样,是认识这个世界。科学真理有用,却是不足,因为人间真理有一部分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

要通往人间真理,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哲学。这种哲学超越科学,跟科学无关。(图片来源:Freepik)

十分吊诡,波普虽然秉持科学真理是完整认识世界的较佳途径,哲学的“无用之用”正和波普初心一致。他说:不管你学习哲学或科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中的“我们和知识”

他的原文写道:

I, however, believe that there is at least one philosophical problem in which all thinking men are interested. It is the problem of cosmology: 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including ourselves, and our knowledge, as part of the world. All science is cosmology, I believe, and for me the interest of philosophy, no less than of science, lies solely in the contributions which it has made to it.

换言之,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多更深奥的“知识”,惟有哲学能帮助我们理解更深层更广阔的“我们”。

做人必须相信真理

我认为,科学主义之所以横行,在于现在的人已经不相信真理。
能怪人吗?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政治不讲原则,法律可以操纵,自私掩盖公义。

非但难以见到有人践行本文所说的抽象的哲学真理(比如你见过哪位有integrity的教授学者或政治领袖敢讲真话?),连最基本的摆事实说道理、善恶有果报的是非黑白,都已遭人颠倒。

于是乎,相信宗教,等于相信真理。

但,相信真理,不一定等于相信宗教。对于科学信徒和宗教信徒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调和不同信仰间对真理的追求。

无论如何,认识真理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世间果有真理,不管这是如波普所秉持的科学真理,还是本文所说的哲学真理。

跟查理柯克学习何谓“真”

世间可以同时存在有各种真理,而且并行不悖。

首先,有本文所说作的两大分类:科学真理和哲学真理。

再者,哲学真理之间,又有各种学派和宗教,就像科学上有化学和物理学。

不同科学之间可以并行不悖,不同哲学之间为什么那么难?于是,我们有一个迫切的哲学问题:如何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真心的包容别人的真理。

查理终其一生所展现的,正是哲学真理之间可以并行不悖的道理。

不同科学之间可以并行不悖,不同哲学之间为什么那么难?于是,我们有一个迫切的哲学问题:如何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真心的包容别人的真理。(图片来源:Freepik)

查理的言行是这样的“真”——他从不掩饰自己宗教信仰的强硬立场,却同时明白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查理信奉基督教,但他的战友有犹太教徒(如Ben Shapiro)、天主教徒(如Michael Knowles),更不要说“狂徒”特朗普(一笑)。而他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他的国家——美国。

美国是真正的文化大熔炉,有黑人白人、拉丁裔华裔,有各种宗教信仰、左派右派。然而,只要是美国人,都是查理所特别关心的。

这是不是就是基督教民族主义呢(Christian Nationalism)?当然不是。道德如果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信仰为什么不能是立国的根本?

我们身为华人怎不晓得?儒家经典《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要求我们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做——“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查理信奉基督教,但他的战友有犹太教徒、天主教徒,更不要说“狂徒”特朗普。而他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他的国家——美国。(图片来源:Freepik)

更何况查理还支持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这说明查理不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除了秉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尊重同一个国家内的每一个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在信仰的严谨教条底下,保有人性天生的自私自利。

常识说:人皆自私。这句话不含贬义,而是指,人先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事,照顾好自己才去管别人的事。现在美国乱糟糟,一个美国人认为先要把美国治理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念,有什么不对?非常对。

悼查理柯克——时代英雄的早逝

我在早几期专栏写过《在诡异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怎样的领袖和学者》。查理无疑是一位时代英雄,但他是一位领袖抑或一位学者?
我认为查理是一位学者。这种学者不同于精钻学问的象牙塔学者;查理是普通人的学者。他勤读书,善消化,明是非,识轻重,思路敏捷而清晰,辩才卓绝而不失幽默,心境高远而能谦卑。

我常觉得,二十世纪是“大师的时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反而一味求新,轻视了这些思想的重要性。比起钻研新学问,这个时代的“学者”,更重要的是,把好的传统和学问学起来,融会贯通,然后宣扬出去,让所有愿意听的人受益。

查理做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可他为什么这么早死,且是遭人刺杀的呢?

波普是大师级学者,查理却是真正的“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一个字——“真”。尽心尽力说真话,无一刻偏离他们所坚持的道。

前提是,他们都相信世间果有真理。

波普是大师级学者,查理却是真正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一个字——“真”。尽心尽力说真话,无一刻偏离他们所坚持的道。(图片来源:The Stanford Review)

查理1993年生,只比我小一岁。他没读过大学,但去过的大学演讲比世上任何人要多。他没有学位,却有丰富的见识,和名校博士教授辩论自如。

查理秉持基督教的真理,我秉持儒、道、佛的真理。虽然道不同,但殊途同归,真理一也。

查理死了,但他的生命早已找到归宿,那即是一条潺潺不断的文化生命长河。他用有限的生命来邀请我们去怀抱那无穷无尽的真理。查理安息了,我们应邀了吗?

真理不死。

延伸阅读:张恒学专栏《学而时习》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张恒学

hsteah@outlook.com

在槟城志于学,在香港读经济,目前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永续发展科学博士(PhD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星洲日报及当今大马《学说经济》专栏作者、《毅论环境》专栏合著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