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来茜亚

从《封神演义》到《马来纪年》:南洋奇蔬空心菜

在闷热的小贩中心,要如何参透一棵无心之菜?既不排斥各种酱料,吸收百味;又愿与鱿鱼结为搭档,实现“双脆”。这充满禅意的奇蔬如何在南洋餐桌千变万化?

结合了海陆风味的鱿鱼蕹菜当属进阶版的南洋味道。只需用水汆过,再淋上虾膏,最后撒上炒熟的花生和白芝麻。(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空心菜在南洋餐桌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蔬菜,蒜蓉或腐乳,大火猛炒,动作要快,不然会变黄变软。而融入了叁巴峇拉煎酱(sambal belacan)的马来风光,以及结合了海陆风味的鱿鱼蕹菜,则是进阶版的南洋味道。当翠绿鲜亮的空心菜端上桌来,“咔嚓”一声咬下去,汁水在齿间迸开,滑过喉咙,回甘生津。

在世界各地的马来西亚餐厅,菜单上永远少不了马来风光这道菜。作为主角的空心菜既能吸收百味又不失本色,红辣椒、蒜头、虾米和叁峇辣椒酱在热油中被激发出浓烈的香气,中空的菜梗爽脆、辛辣、咸鲜,口感复杂。一盘菜还未吃完,在辣椒的攻势之下,额头早已渗出细密汗珠。寡淡的空心菜竟在南洋餐桌化平凡为神奇,实在令人惊艳。

空心菜还可作为小食在下午茶或宵夜出现,当地人称作鱿鱼蕹菜。小贩中心的罗惹(rojak)档口悬挂着水发鱿鱼和几捆蕹菜,遮住了后面忙碌的老板。这道南洋小食制作起来并不费功夫,只需用水汆过,再淋上虾膏,最后撒上炒熟的花生和白芝麻。鱿鱼切成条状,烫熟后微微卷曲,质感有点像猪皮,白灼后的空心菜对咀嚼力有一定的挑战。虾膏和麦芽糖混合之后,使得酱汁有些焦糖的味道。

在印尼餐中,也有一种白灼空心菜配酱料的做法,像沙拉一样,叫做plecing kangkung。有次在龙目岛的餐厅叫这道菜来吃,进到内院,脱鞋后席地而坐,一旁就是杂草。空心菜焯水后与sambal plecing酱料搭配,再撒上油炸过的花生,口感更清爽,在巴厘岛和龙目岛较为流行。

八打灵再也小贩中心里的罗惹(rojak)档口,悬挂着水发鱿鱼和蕹菜。(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空心菜,学名蕹菜。原产自东南亚,是“水陆两栖”的蔬菜。西晋《南方草木状》里早有记载,“茎叶皆出于筏孔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由于碧茎中空,在民间便得了“空心菜”的雅号。看似平凡的空心菜其实大有来头,中空的身体里藏着诸多传奇故事。

姜子牙离开朝歌之时,曾送给比干一道仙符,称只要将仙符烧化喝下,就能保比干无虞。比干被剜心之后,胸腔并未有鲜血涌出。离宫后便慌忙向家中赶去,行走如飞。遇到一位沿街叫卖“无心菜”的老妪,比干顿觉蹊跷,问道:“菜无心可活,人若无心如何?”老妪答道:“人若无心即死。”言讫,比干大叫一声,胸口鲜血迸溅,倒地身亡。

“菜无心可活,人若无心如何?”年少时每每读到《封神演义》中比干剖心的故事,便觉得胸口钝痛。一棵无心之菜,竟能破解姜子牙的符咒,多少增添了些传奇色彩。

空心菜在《马来纪年》中也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满剌加(即马六甲)特使前去朝见中国皇帝时,中国皇帝问他:‘满剌加人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他奏道:‘陛下,我们满剌加人喜欢吃空心菜。不要切开,而是剖成长条。’中国皇帝就命人照他所说的方法烧菜。菜烧好后,送到他们面前。于是满剌加人都吃起空心菜来。吃空心菜时,他们把脸向上扬,从菜的一头吃起,这样便看到了中国皇帝的天颜。

根据这段记载,在被满剌加特使的心机和小聪明逗笑之余,也可看出空心菜在十六世纪的马六甲已流行开来。

在世界各地的马来西亚餐厅,菜单上永远少不了马来风光这道菜。作为主角的空心菜既能吸收百味又不失本色。(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有时,蔬菜也难逃耸人听闻的谣言。坊间有种说法,空心菜吃多会导致“抽筋”,因为空心菜中的草酸会阻碍人体对钙的吸收,导致缺钙而抽筋。但实际上,在食用空心菜时并不会摄入太多草酸,所以对这种说法也无需太认真。因为传言而错过美食,才是损失。

延伸阅读:王茜专栏《马来茜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王茜

访问网特约记者。留学英伦,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