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五味杂陈

谁说读中文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中文人与AI

赞助 Sponsored by  

与“读中文书”、念中文系、教中文的老师交流,常有一个印记:“中文人”常“为情所困”。虽不是为“儿女私情”,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难舍。这原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执念”放不下,很多“中文人”即使明知道时代的节奏已经不同,思维与步伐都该调整,却总是要对着“当代人”和“后辈”说:“在感情上,我还是觉得过去的比较好。就好像只有读文言文,才更能读出那种人文气息,才有那份‘书卷味’。”随即再补加一句:“现在的孩子,华文水平很差。”

哎呀,这种话从我读小学、中学的年代就听到麻木了。想回应的是:有人文气息,有人文关怀,并不一定与“多读文言文”有直接关接;也不是什么新/旧、白话/文言文的“今古文之争”。历史上读圣贤书的人,君子儒有之,小人儒更多。君不见一部《儒林外史》,除了开篇那位高洁的王冕,往下几乎没几个像样东西。那些读圣贤书的,有的天生就是“王八”(忘八无耻);有的本来单纯,入了官场、为权为势,初心尽失。

中国传统书法与古文(图片来源:iStock)

其实呀,如果心不正,不会其意,对文章(不管是古文还是白话文)没有感领之共鸣,读再多圣贤书,出来的,也不过是写多一部现代版《儒林外史》。华文教育,所谓的大马“华校”,不好沦为只是“讲华语”的“华教”,却同样有me too!me too的事一再发生。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的教育初心不可变,我们的终极关怀要存在,但在教学方法和传播方式上,都要“与时并进”呀!不是吗?就像面对AI,不只是IT人的事,而是全人类都要面对和要去接受和擅用的辅助工具。跟读“文言文”的多与少,没有太直接的零和“博奕”,更不会是一方侵蚀一方损失的关系。“中文人”要有这方面的认知。关键还在于你要传的是什么“道”?也别忘了孔老夫子说过的那句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呀!

可是,面临AI的时代,也产生很多问题。那天,一名即将毕业的中文系学生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中文人”会不会失业?AI会不会取代读中文系人的工作?毋庸质疑,AI时代的中文系毕业生,挑战性更大了。不仅要跟中文系出身的人和鬼(小人)竞争,还要跟AI竞争呀!等你们出来社会工作就知道了。而且AI很多是神级版的。人鬼神,都是你的竞争对手。能比这些人鬼神强的,就是要靠你的“谨慎”,“专业”,和“准确”(这是AI目前还不能替代你的地方)。这跟一个人的抗压能力和心境有关。我跟学生说,记住上面这段话,以后出来社会,你会受用的。老师能给你的不多。谨以这句话送给你。人生路,总得前行。

现代AI科技发展下中文人的未来在哪?(图片来源:iStock)

9月19日,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吉隆坡世界华文教育论坛”,其第一场的主题演讲,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崔希亮教授主讲,讲题就是〈AI与世界华文教育的智慧化转型〉。人工智能(AI)会不会取代教师的角色呢?崔希亮教授指说,目前还不会被取代。但一个事实必须要认清:不懂人工智能的老师会被懂人工智能的老师取代。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要接纳它、利用它,也要防范它。老师不会被取代,但老师的角色会改变。AI时代的老师,他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善用人工智能,学生尤其可以成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华文教学或人文学科的学习,(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AI,你最主要是学习“提问”,而且要学习使用不同语言提问。因语库不一样。你会得到更多元的讯息。

所以说呀,即使“读中文书”,你也要与时并进。既要把中文搞好,也要能掌握多语,你的“能见度”才会广远大一些。至于读中文书的孩子会不会变坏?这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文言文,也不在于你玩不玩手机,关键在于你能否持守“道器不离”,致良知,“知行合一”罢了。

延伸阅读:安焕然专栏《五味杂尘》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2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安焕然

安焕然,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 原南方大学学院副校长。著有著作有《乡土. 饮食.与记忆:跨南洋田野笔记》(2025)、《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小国崛起:满剌加与明代朝贡体制》、《边缘评论:文化漫步》、《边缘评论:吾土吾民》、《文化新山:华人社会文化研究》、《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本土与中国学术论文集》等作品。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