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弹无虚发

谈柯克之死 (上)

支持 Supported by  

美国保守派运动人士查理柯克遭枪杀至今正好满一个月。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谴责枪杀他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我认可他生前的言论。柯克的遭遇是不幸的,但既然他生前强力支持美国的拥枪政策,还说过为此“一年有几个人死于枪杀也不足惜”,那些仍然坚持拥枪自保的美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反省美国社会何以如此暴力横行?

柯克9月10日在犹他谷大学举办问答活动,期间遭枪击死亡。(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诚如维珍尼亚州一位黑人牧师卫斯理所言:“我可以痛恨夺走你(柯克)生命的暴力行为,但我无需赞许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I can abhor the violence that took your life, but I don’t have to celebrate how you choose to live)我虽不喜欢这类激昂煽动的讲道形式,但可以理解为何卫斯理牧师的谈话充满激愤。审视柯克生前许多的言论,其中不乏种族歧视甚至白人至上主义的情绪。

譬如2023年5月19日,他根据所看到的一支关于白人女子遭黑人刁难的视频,在自己的节目中直呼“在美国城市里,黑人四处游荡,以白人为目标,这种事时有发生,这是事实,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姑且不论视频中谁是谁非,这种武断声称黑人惯性攻击白人的言论,自是让美国的黑人社群反感。

审视柯克生前许多的言论,其中不乏种族歧视甚至白人至上主义的情绪。(图片来源:网络)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2024年1月3日,柯克在节目中再次谈到美国的种族问题,而且这次还涉及性别歧视:“如果我在客服部门遇到一位愚蠢(moronic)的黑人女性,我会想,她之所以能来这里是因为她优秀,还是因为扶弱政策?”

熟悉美国种族历史的人应该知道,moronic在美国英语当中不只是愚蠢的意思,还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1910年,一位名为亨利戈达尔 (Henry Goddard)的心理学家提倡优生学和种族隔离,把弱智 (feeble-minded)的非白人群体称为morons,认为他们不应该与白人共存,就此增加了种族歧视的色彩,这也是美国黑人社群对moronic一词极度反感的原因。

我完全理解马来西亚的非土著如何厌恶实行了超过半个世纪而绵绵无绝期的扶弱政策(affirmative action),但我不会因此而质疑多年来在职场上所接触过的出色土著,包括马来人以及东马的土著。我百分之百支持重新检讨严重偏差的扶弱政策,但反对任何人以此否定所有马来人和其他土著的能力。柯克的言论固然反映了许多美国白人对政府给于黑人优惠政策的不满,但因此而以偏概全,质疑所有黑人的能力,甚至使用带有“弱智“意涵的moronic一词,并且针对女性,就是不负责任的煽动和歧视行为,更何况他还是众多基督徒的“模范“。

柯克的性别歧视言论,网上随便搜就有,包括他不幸遭枪杀前两个星期,曾公开劝诫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 “拒绝女性主义。泰勒,臣服于你的丈夫,你不是主宰者”。当英国圣公会勇破传统,选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坎特布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莎拉穆拉里(Sarah Mullally)的当儿,这样的观点简直跟不上时代。

柯克曾公开劝诫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拒绝女性主义。(图片来源:网络)

柯克还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表示蔑视,包括“西方……的敌人是觉醒主义(woke-ism)或马克思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结合,威胁美国的生活方式”,“不想我的孩子在学校被教导同性恋,跨性别之类的垃圾,或听到穆斯林一天祈祷五次”。他所谓的“美国的生活方式,就是基督国(Christendom )”。换个场景,这不就是马来西亚极端政客常发表的言论吗?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换而已。

柯克还有其他各类的歧视性和煽动性言论,我就不一一胪列了。

美国右翼国际理论大师撒母耳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冷战结束后以《文明冲突论》声名大噪,但他给美国社会正确把脉的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美国国民身份认同的挑战》(Who Are We?  –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随着非白人人口增加,美国白人成为少数只是时间问题。亨廷顿充分理解白人社会的忧虑,因此在书中准确预测未来会有“白人本土主义运动”(white nativist movement)出现。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加剧了白人社群尤其是保守右翼基督教界的焦虑,也促成民粹且公然煽动种族情绪的特朗普于2016年胜选。

顺着这个历史脉络往下梳理,就不难理解过去几年的柯克现象。

我大约两年前开始留意到柯克的言论,其实并无任何独到之处,毕竟他也只是鹦鹉学舌,重复着美国白人至上主义和右翼基督教势力 (Christian Right)几十年来的论述——如果那也能称作是论述的话。他引起关注,不过是他敢于进入校园和年轻人辩论,多次交锋中让挑战他的大学生哑口无言(也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被对手打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点可取,尽管对于迷信美国右翼基督教势力的人而言,他就是真理,就是一切。

马哈迪一辈子喜欢挑战权威,不怕当众与人针锋相对,但他一贯的种族主义言论很值得推崇吗?

延伸阅读:唐南发专栏《弹无虚发》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唐南发

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