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网红常以古怪、荒诞的行为和着装来博取注意甚至以谎言来欺骗大众,甚至以违法的行为博取眼球,大众即便被欺骗和戏弄,有者勃然大怒控诉,有者习以为常的讥笑,但许多网红却乐此不疲、因为关注度与流量始终高居不下。
马来西亚有两名网红曾在愚人节期间先后运用谎言和设计套路的方式,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也有许多网红以其怪诞的行为爆红,更一度成为马来西亚直播带货的争议话题。除此以外,近年更是有许多社媒以他人夸张的八卦以及杜撰的故事来带动流量,如小三、可笑怪诞的行径、不理性的理财方式和扭曲的恋爱观来诱发大众的关注、评论和参与。

为什么网民即便厌烦有关网红,仍然给予关注和流量;甚至知道某些故事极可能是杜撰的,也深信不移,甚至参与其中?这其实和我们的猎奇心理有关。这样的猎奇心态不只是在现代,早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运用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召集甚至购买身体畸形、行为或精神异于常人的一群人,编造其背景故事,来作为马戏团表演者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以此牟利。这些表演被称作为“畸形秀”(Freak Show),经营者通过展示夸张、惊悚以及猎奇的表演者以及表演形态吸引大家的眼球,并通过门票等收益赚到盆满钵满。
因为有利可图,这也造就了许多悲剧。1969年,一对夫妻来到泰国旅游,妻子进入一家精品店试衣间后离奇失踪,十年后,丈夫竟在一场东南亚的畸形秀上看见了妻子,当时她已被做成“不倒翁” 人彘作为表演展品。

猎奇的心理深刻在我们大脑里,我们倾向寻找新奇和崭新的事物和经验来满足好奇心,新奇的事物刺激大脑的多巴胺分泌,也激发我们的大脑奖励机制,让我们持续地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的玩意。持续地刷手机,追踪古怪的网红和新闻;即便我们的内心觉得无意义,仍继续接受这些视觉与听觉的刺激。
猎奇心理是很重要的,它其实就是好奇心。原始人类运用好奇心去拓展新的领地以及搜寻新的资源,同时也通过好奇心学习新的事物和技能,以大大提高人类的存活机率。可惜的是,现代大众的好奇心理却被网红利用,来哗众取宠,制造噱头。许多不明所以的大众持续卡在炒作里头“流连忘返”,虽大声苛责同时也给予大量的关注。
荒诞网红以及猎奇题材会消失吗?答案是不会的。
因为猎奇的题材本来就伴随着娱乐性,会给予网络使用者较大的刺激并进而关注,必然会被好奇心以及新奇题材所捆绑。但刺激感的多巴胺过后,理性的网络使用者就要运用大脑的前额叶(理性脑)思考,是否想要继续豢养这样的网红或猎奇的题材。如果不想要,最好的方式是停止关注,给予有营养的网络题材更多的支持。

仍然也有一些网络使用者,不介意是否有营养,而选择持续关注有关的网红和题材,为他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一些刺激感。
所以,荒诞网红和猎奇题材是不会消失的,正如人类的好奇心和寻求新鲜的冲动也不会消散。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