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安全感,正在被一系列悲剧瓦解。从“Zara霸凌事件”的持续发酵,到近期骇人听闻的轮奸案、200刀刺杀学姐案……每一桩都像一把重锤,敲碎了学生、家长和老师心中那份固有的安宁。

作为前新闻主播,我深知如何客观陈述事实,但如今,作为脑科学教育工作者,我更迫切地想探讨这些事件背后,那个看不见的战场——我们孩子的大脑。
当血腥的细节通过新闻和网络无孔不入时,一种名为 “替代性创伤” 的心理危机正在悄然蔓延。它意味着,即使你不是亲历者,大脑在反复接触这些痛苦故事后,也会误以为自己身处险境,从而启动真实的恐惧反应。

想象一下,沉浸在一本小说或一部剧集后久久无法抽离的感觉。而当对象是真实的校园惨案时,这种冲击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威力何止倍增。我曾在阅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性侵描述后,感到真切的精神恍惚与心痛。由此可想,那“200刀”的残酷,会在青少年的大脑中刻下多么深重的阴影。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颗恐惧的种子一旦种下,我们无法预知它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爆发。
在我的脑科学心理疗愈工作中,我接触到大量14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表现出焦虑、迷茫、注意力涣散或情绪易怒。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很多时候,正是大脑在过度压力下发出的“求救信号”。

它们具体表现为:
- 神经系统的过度警觉: 感觉校园处处是危险,独自去厕所也心生恐惧。
- 记忆的恶性循环: 新闻画面在脑海中反复闪回,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 情感的失控开关: 要么封闭感受显得麻木,要么一点就着,对亲友乱发脾气。
- 行为的逃避模式: 抗拒上学,回避特定场所或话题。
- 身体的无声抗议: 失眠、噩梦、食欲不振,查无实据的身体疼痛。
事实上,这不是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而是大脑在异常压力下的正常神经反应。
传统的说教和安慰,如同试图用一杯水浇灭一场森林大火。最直接的干预,必须从调节大脑和神经系统本身入手。我的脑科学心理疗愈工作(Brain Switch Specialist)核心就在于通过改变VAK(视觉、听觉、感觉)的体验感知,去“升级”大脑的默认程序(DMN),改写特定记忆所绑定的恐惧与焦虑情绪,为大脑建立强大的 “反脆弱”潜意识循环。

在这个负面新闻充斥的时代,若不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 “安全感内循环” ,他们就难以拥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生活的风浪。
而同样需要被看见的,是家长与老师的无助:
- 失控感: 无法成为孩子24小时的守护神,感到无力与恐惧。
- 沟通无力: 害怕谈论悲剧会适得其反,造成二次伤害。
- 错误归因: 将孩子的创伤反应误读为“不听话”,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 替代性创伤: 自身亦沉浸在恐慌中,情绪濒临耗竭。
这正是“学生害怕,家长更怕”的根源。大家都爱孩子,却不知如何科学地施以援手。
我们不仅要修补创伤,更要预防下一次创伤的发生。
新冠疫情让我们懂得了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现代人拼的不是学历、不是财力、不是权力,拼的是免疫力,而如今,我们更需要为下一代构建强大的 “心理免疫系统” 。

详细的Brain Switch技巧虽无法在文中尽述,但它就像是为大脑量身定制的“健身计划”,能帮助孩子训练大脑肌肉,卸下情绪的千斤重担,学会在压力面前“举重若轻”。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安全感的边界,从校园的围墙之外,延伸到每个孩子坚固的内心之中。
▌延伸阅读:王钶媃专栏《人间烟火》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