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卢浮宫失窃案震惊艺术界,尽管此类惊天盗窃案并非罕见。盗贼的作案动机是什么?这些失窃文物的最终去向又会如何?这起劫案勾勒出一幅跨国艺术品盗窃犯罪的黑暗地图。

巴黎卢浮宫10月19日被盗的文化遗产都是无价之宝:这些来自拿破仑三世时期的王冠、胸针和项链,是法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盗贼肆无忌惮地抢劫了这些法国王室珠宝之后逃之夭夭,目前仍然没有线索。调查人员正在调查案件与东欧被盗艺术品网络的关联,这些网络为富有的收藏家采购艺术品,或将其作为非法交易的货币。
艺术品难以转售,但贵金属和宝石可以
艺术保护组织阿格斯文化财产咨询公司(Argus Cultural Property Consultancy)的负责人卡彭特(Tim Carpenter)曾长期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艺术犯罪部门负责人。他告诉德国之声(DW),像绘画或版画这样的“传统艺术品”由于知名度高,“很难变现”,也难以在市场上转售。
但贵金属和宝石的情况不同,卡彭特指出,“这些材料近年来在欧洲越来越成为盗贼的目标。”
“当然,他们可以把这些材料熔化”,他解释说,并称这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不过,卡彭特认为卢浮宫这次被盗的物品不会被销毁:“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藏品,我猜这些罪犯会想把它们保留在一起。它们极具辨识度。”
尽管卢浮宫的这起大胆盗窃令人震惊,但这只是近年来诸多艺术品盗窃案中的最新一起。
2019年德累斯顿:绿穹珍宝馆失窃案
2019年11月25日,两名蒙面男子闯入德国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王宫。他们用斧头砸碎绿穹珍宝馆的展示柜,盗走了21件珠宝,这些珍宝含有超过4000颗钻石,价值约1.13亿欧元。
该案的幕后黑手是柏林著名黑帮雷莫家族(Remmo),他们此前就因多起惊天盗窃案而受到关注。部分赃物在2022年因认罪而被追回,但许多珠宝仍下落不明。

这一案件显示,家族式犯罪组织已将艺术品盗窃变成一种专业化、精密化、甚至冷酷无情的“生意”。艺术史学家乌利·泽格(Ulli Seeger)指出,尽管被盗艺术品难以出售,但历史珠宝套装的盗窃已变得极具利润。
“国际化的犯罪团伙越来越关注贵重材质的物件——比如黄金、宝石、硬币”,泽格说,“这些比那些总是出现在名品目录里的艺术品更容易出售。”
不过,专家也指出,尤其是珠宝需要彻底改造后才能转售,否则其历史切割方式会立即暴露身份。
2017年柏林:博德博物馆“大枫叶”金币失窃案
在德累斯顿劫案两年前,雷莫家族成员夜间通过窗户闯入柏林的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盗走了一枚重达100公斤的“大枫叶”金币(Big Maple Leaf),其材料价值约为375万欧元。盗贼只对黄金感兴趣并急于将其变现,最终将这枚加拿大金币销毁并熔化。
2010年巴黎:“蜘蛛侠”盗走名画
2010年,因攀爬技巧高超而被称为“蜘蛛侠”的大盗维耶兰·托米奇(Vjeran Tomic)潜入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的战利品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莫迪利亚尼、布拉克和莱热的五幅杰作,总价值约1亿欧元。
托米奇后来被捕,但他自称是为一位收藏家行事。这些画作至今仍未找到——很可能已被销毁以消除证据。
1990年波士顿:史上最大艺术品盗窃案
1990年3月,两名身穿警服的男子进入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绑住保安,盗走了13件艺术品——包括维米尔、伦勃朗和德加的作品,总价值超过5亿美元。
此案至今未破。调查人员怀疑这些作品在黑手党圈子中作为“地下证券”流通。该案已成为传奇,并被多部纪录片记录。
谁是幕后黑手?
艺术品具有无限升值潜力,且难以追踪。对犯罪分子而言,它是完美的地下交易“货币”。

艺术品盗窃在有组织犯罪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德国,这些犯罪组织拥有高度的物流能力和成熟的结构。
在南欧和东欧,艺术品甚至被用作毒品和武器交易的交换物。
当然,也存在单独作案者,尤其是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如保安或员工,他们了解博物馆安保系统的弱点。
最后,世界上确实可能存在一些私人收藏家,他们只是单纯想拥有某件艺术品,并雇佣盗贼为其获取——尽管这种案例非常罕见,而且也曾被好莱坞电影以一种浪漫的形式演绎出来。
据国际刑警组织统计,每年被盗艺术品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其中只有约10%最终被找回。
卢浮宫的这起劫案再次提醒我们:艺术不仅美丽,也极其脆弱——而文化遗产的黑市正日益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