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七年前,当我从英国完成儿童安宁疗护训练回国后,有一位母亲曾告诉我她的心愿。几年前,她在安宁疗护的帮助下,让唯一的孩子得以好好离开这个世界。那位母亲个子小小,带着清秀的短发和明亮的眼睛,回到医院来找我。她告诉我,她已经找到新工作,正在办理离婚手续,开始新的生活。
她说:“只有在医院里,才知道有一个安宁疗护的理念。我相信,在医院外面,一定还有很多受苦受难的孩子和父母,正在与生死挣扎。李医生,我们必须把这讯息传达出去,让社区的人知道。”
社区的定义非常广,可以是一群人组成的小团体,也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

她继续说:“那我们就从社区里的各个慈善团体开始吧,因为我相信,大家的共同价值都是帮助别人,这样会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于是,我们开始到各别的狮子会、佛堂、基督教堂和其他慈善团体合办讲座,也吸引了一批志工加入。志工们最常问的问题是:我们的长远理想与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当时也不太清楚这个方向,儿童安宁疗护在马来西亚比起成人安宁疗护迟缓了二十五年,一切都要从基层开始,所以很多方向都必须去考虑发展。
她问:“那你面对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很清楚地回答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本地医护人员——包括儿童专科医生——对儿童安宁疗护有很大的误解!他们以为安宁疗护只是坐在病人床边握着他们的手就了事,也以为儿童安宁疗护就是给病人吗啡就够了!”
她看到了我的愤怒与无奈。

她以十分肯定的眼神看着我,说:“李医生,我们必须先成立一个专业的马来西亚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然后与卫生部携手,一起教育这些医护人员。”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成功通过密集教育课程,培训了大约五百名医护人员,并从原本三家医院,扩展到目前二十二家拥有正统儿童安宁疗护服务的政府医院。
在踏入第四年努力的时候,那位母亲突然向我告别。
她说:“我每次提起孩子的事,情绪还是难以自拔。所以我必须暂时放下,离开这个领域。等我有更多勇气与坦然后,我会再回来帮助你。记得,医院外的世界,才是那些孩子受苦受难得更多、更深的地方。请你不要忘记,让儿童安宁疗护走入每个社区,把我国这八万名儿童和家庭找出来,帮助他们。”
她哀伤地恳求着,我认真地点头答应。
可是,这位母亲从此没有再回来。不过,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人上路——我有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的一群医生朋友与志工们,一起继续努力。

其中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家中有一名特殊孩子,但她仍热心地加入我们的队伍。她带领我们这一班医生和志工,到佛堂和超级市场设立档口筹款。我们也与其他团体合作,举办了一场慈善晚宴。那一晚,我记得我们一起蹲在地上,一分钱一分钱地清点筹款,直到凌晨。
她说:“这些都是每个捐款人的热心与血汗钱,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用在病人身上,一分钱也不能辜负捐助者的心意。”
有时候,她的热心真的会吓跑前来档口参观的人。我曾经问她:“为什么您那么勇敢地开口向每个人募捐?” 她说:“我们又不是做什么犯法的事,我们的热情是给他们一个行使慈善的机会,有什么好害羞的?”
结果,她帮我们筹得一笔足以购买病人所需医药器材、医药费和生活用品的款项。两年后,因为在目标上出现分歧,她选择离开团队,而我也选择放手,并在心底永远感恩这位幕后推手。
有一位大学女讲师,因为缺乏运动而略显微胖,但这丝毫掩盖不了我在一次政府官员会议上看到她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光芒。她加入我们后,一起编写《儿童安宁疗护手册》,筹办第一届全国儿童安宁疗护研讨会,并陪着我们到全国各地的医院推广与教学。
她的英文和国语书写能力堪比教科书级,她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完全融入儿童安宁疗护的教学模式中,也因此奠定了我们今日在儿童安宁教育上的成就。她是那种典型默默耕耘、不多言的好老师,培养了我们团队的教育能力与专业培训态度。
她常说:“我们不要放弃每个可以教育的机会,因为这世上的任何改变,都是来自锲而不舍地教育每一个人。”
两年后,她因为家庭问题及健康因素,选择退出团队。我也只能在万般不舍之下,默默祝福她,并感恩我们曾经一起努力的旅程。
有一位来自布城卫生部的马来妇女医生,在我第一次到布城卫生部开会时,她主动走过来,对我说:“原来你就是李医生!我等你好久了,你终于学成归来。告诉我,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我会全力支持你和你的团队。”
她那份高昂的气势,让我不敢有半丝怠慢。

我同样告诉她,我们本土儿童安宁疗护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儿童专科医生们对这门新学科的误解与漠视。她听后立刻说:“那我们就从新一代专科医生开始吧。我来帮您向政府申请一笔经费,举办儿童安宁疗护手册的筹备工作坊。有了这本手册,我们再设计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发出公函,邀请您所需要的团队精英——您只要提供一份邀请名单就行。”
就这样,我们开始走上教育的路线,推动新一代专科医生带领各自医院的团队,开展儿童安宁疗护的服务。她也协助我们衔接成人安宁疗护团队,共同推动我国未来十年的安宁疗护发展计划。
她说:“我也曾经是安宁病人的家属和照护者。感恩安宁团队的陪伴与帮助,让我能够勇敢地继续这份照护的工作。我也明白,‘医人’才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盲目地去对抗疾病。”
是的,以人为本,才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五年后,她也一同见证我们成立马来西亚第一间儿童安宁疗护中心(Malaysian Children Hospice)。这所中心象征着我们过去五年教育计划的成果,正式迈入社区,去帮助那些仍在家中等待的安宁儿童与家属。
这勇敢的第一步,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我们非常感恩,本地一家报业基金会拨款支持,让我们得以义无反顾地启程,专注于拓展与提升服务的品质。
这位用心的马来妇女医生后来升职,调任到其他州属担任副州卫生总监。不过,她依然继续以自己的力量,推动与扶持当地儿童安宁疗护的发展。

七年后的今天——2025年10月11日,恰逢世界安宁疗护日,我们正式开幕马来西亚儿童安宁疗护协会(MAPPAC)*的总会所。这里同时也是一间集合咖啡馆、图书馆与培训空间的多功能场所,开放给大众前来学习安宁疗护,并举办有关生死教育与心理建设的课程;一切费用皆来自社会大众的乐捐与支持。
这所会馆坐落于雪兰莪八打灵再也SS2区,公众可联系MAPPAC秘书处以了解更多详情。作为目前全马五间儿童安宁疗护中心的行政总会所,它的成立旨在统一并标准化安宁疗护的医疗与行政流程。
在开幕致词中,我告诉大家——若没有那些默默在幕后付出的推手与英雄,我们无法让儿童安宁疗护走出医院、走入社区,并逐步推广到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以此文,向她们致敬——致敬她们的母爱、力量、智慧与慈悲,正是这些温柔而坚韧的心,温暖了这片土地上仍在受苦受难的孩童与家庭。
马来西亚儿童安宁疗护协会总会所
地址:115-1, First floor, Jalan SS2/24, SS 2, 473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联络电话:016-2231357
电邮:mappacmalaysia@gmail.com
▌延伸阅读:李颉专栏《孩在继续》其他文章







文章啟發思考,珍惜生活中心懷相同理念的人,都是相互的貴人們,一起把一件事做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