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少年杀人事件过去了,热度减低,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的心理学老师说过,事情发生,一定有其脉络,不会是无言无故就这样发生了。
事情发生了,如果我们只懂得抓着结果去鞭挞,那么我们永远看不懂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更不用谈以后我们如何能预防同类事件发生,如何拟定政策去减低事件再次发生的机率。

纵观事件发生之后各个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大家都试着检讨其他单位或人:检讨受害者父母,检讨学校,检讨老师,检讨社会,检讨政府,如果以这次事件来看,我觉得老师们的冷静机警,恰是事件没有更多受害者的原因,在十四岁男生拿着刀徘徊找下一个受害者时,各个老师已经把学生们妥妥的安置在班上。
我跟朋友试着跟我带着活动的青少年谈这事件,我问他们,大家觉得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多做家长教育,让他们提早看得出孩子需要帮助。”
“政府应该有策略在学校就发现孩子的异状。”
“老师应该多关怀个别学生。”
“卫生部应该增加特殊孩子筛检的广度。”
我听到这里,我问:你们呢?你们可以做什么来阻止这些事情发生?
大家愣了一下,没能回答。

我说,以后你们多注意你们身边的同学,如果落单的,是不是可以伸出友谊之手?
大家点点头。
“以后如果平时很安静的同学看起来很沮丧,你们是不是可以跟他们聊天,看看他们是不是有过不去的事情?”
大家点点头。
“以后,如果你的班上有人被霸凌,你是不是可以跟你的同学一起站出来?如果处理不了,是不是可以依据上报的管道处理?”
大家点点头。
我告诉他们,这些你们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大人是做不到的,你的同学未必想跟他父母谈,也不想跟辅导老师聊,你们是第一线可以协助你们的同学的人,陪伴同学经历他们人生中艰难的时刻,除了帮助他,其实也帮助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有更好连接的社会。
根据这些对话开展来,家长如果觉得孩子有一些发展上的困难,应该马上寻求医疗方面的协助,找出孩子真正的困难的源头,进入职能治疗和心理治疗程序,所有教这个孩子的老师都需要被告知孩子的需要,以便在班上可以协助他。如果有需要,可以把孩子转到更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如人数更少的学校,或者特殊班。

老师如果发现班上有特别需要的孩子,马上跟家长联系,以便孩子可以更早的接受特别训练,如果发现班上有学生特别安静,也要稍微留意他的社交状况,以便可以在某些关键时刻有足够的资讯知道这个孩子的情况,做最好的处置。
教育部为了预防自杀,在几年前已经用问卷调查掌握学生们的情绪状态,一发现有异象,辅导老师可以马上介入跟进,让学生们不会累积情绪直到爆发才发现,而针对特殊需求的孩子的筛检,我认为卫生部需要介入更早把需要协助的孩子筛检出来,以便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协助,给予家长更多线索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些年我在体制外带着中小学生活动,常常有有“炸弹在其中”之感,这些孩子当中,有特殊状况而不被发现高达百分之三十是常有之事,因为家庭压力而有情绪状况的也不少,已经有自杀念头的孩子,其实也比我们一般人想象得多,我能做的是跟家长沟通,试着缓和孩子们的压力,或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帮助。
面对巨大的社会事件悲剧,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我好些朋友甚至也对孩子的同学伸出了援助的双手,陪伴他们走过青春暴怒期,我想大家都先不把手指指向别人,而是放到自己胸口问,问自己:这样的时代,我的角色可以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做?
每一个人多做一些,我们可以携手对抗这个失控的焦虑时代。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