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房产与现代人的幸福感——专访世界不动产联盟大马主席俞贵狮

城市高楼林立,一栋栋擎天的公寓像是装载人们幸福的幻影。宏观来看,房产牵涉的是经济体系、政策、社会秩序;但它也能被温柔诠释——即是家的起点。修身齐家,安全的居所仿如容器,无论大小,盛起了一个家的期盼以至于动荡。而对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马来西亚分会主席俞贵狮博士而言,“房子”的意义,远不止于建筑名词。

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前,俞贵狮博士曾在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服务近十年,参与制定房屋政策、发展计划与社区规划。因而,他对房屋是有一份情感与理想的——除了只是一个理性空间,它还是什么?“一个有温度、有责任的房屋发展商,必须懂得各项政策的初衷、人民的需要,地方情感、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离开政府体系后,他顺势进入房地产行业,从顾问、策划、发展到奖项评审,再到如今的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马来西亚分会主席,同时也是该组织的世界副会长,俞贵狮博士还是想延续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情怀与责任。

俞贵狮博士呼吁扩大可负担住房至中等收入(M40)群体、重启拥屋计划以消化库存,以及推动支持建筑改造与老龄化需求的政策。(摄影:刘枍灏)

居住环境决定生活质地

对于一个理想化的城市与住房,俞贵狮在言语间画出了自己的蓝图。人们常把城市视为经济单位,但它更应是一种情感共同体——也就是说,在交通与产业的效率之余,它是否能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温度?

幸福感这个词看似虚无抽象,但它隐身在空间的设计里,是看得到,也摸得到的。俞贵狮一一数算——人居住的房子、走过的街道、完善的公共设施、邻里之间的互动……这些魔鬼中的细节,都决定了生活的质地。

丽阳机构的丽阳丰逸城(Tropicana Aman)于“2024年马来西亚产业大奖”(MPA 2024)中获得住宅大蓝图发展计划奖、综合用途发展产业奖。(图片来源:东方online)

在各种粗糙与温驯的质地中,又是谁创造“生活”?除了住在房子内的人,当然还有居所本身。房子的意义多于一片厚实屋瓦,“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能让人感受到安全、归属与尊严。”他形容。

这是一个买房或租房的时代?

要拥有这样一份尊严,固然需要一步一脚印。这个年代,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家,早已成为标语式的理想。但在买与租之间,许多人仍挣扎不已。而俞贵狮看来,​​租房与买房各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人生阶段与财务目标的平衡。对年轻人而言,租房低负担且能带来灵活性,尤其在职业尚未稳定之际;但长远来看,拥有自己的房产仍是财富积累与生活稳定的重要里程碑。

“2024年马来西亚产业大奖”(MPA 2024)中的“可负担房屋发展奖(超高楼)”由奕森集团(EXISM)的D’Nuri Residences @ Desa Petaling获得。(图片来源:EXISM官网)

甚至,拥有自己的房子,似乎也同时在追逐自由。那是脱离房东的各种限制,与突如其来的涨租或临时收房的风险。然而,购买房产本就不是轻易的事情,如何让人们能享受更低门槛的舒适与安定?

俞贵狮说道:“政府与开发商可以思考更多中间模式,例如‘先租后买’或减免某些方面的费用,比如印花税、律师费之类的创新机制,让更多人有机会从租客走向业主。”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

放眼望去,天空多被高密度的住宅遮蔽。善用寸土寸金,因而房屋密密麻麻——门户里头的面目,是否真的快乐?

近一两年,马来西亚多起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事件引起社会轰动,俞贵狮都看在眼里。但对他而言,这些现象的根源,往往除了归咎于网络或家庭,也应回到城市空间结构去思考。

我们很常遗忘,“良好的物理与社会环境,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行为与品格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他也提醒,倘若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狭窄、不安全、光线不足、缺乏绿地与休闲空间的环境中,就可能产生情绪压力与孤立感。这些蓄藏已久而无处解放的压力,一如引子,容易一触即发。

居住环境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图片来源:Freepik)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已记录超过六千起校园霸凌案件。
俞博士认为,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城市规划与社区支持的断层。当住宅区越来越密集,但社区的支撑结构没有同步成长——少了交流的空间,孩子的社交情感也会因此而萎缩。

公共空间被压缩、绿地减少、照明不足,居民彼此隔绝……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随之稀薄。那份心理上的不安定,很多时候源于在物理生活中,对空间的不安全感。

因而,俞贵狮主张开发商在规划的当儿,应将“幸福感”纳入住宅设计中。资本、功能不应凌驾于心灵层面的需求——
一个好的住宅,不只是美观或高价,它要能让人产生安全与互动感。

俞贵狮提出四个关键词:社区友善、绿地可达、安全系统、心理支持。
看似抽象,其实都可以被设计出来——许多开发商开始在社区中心规划共享空间、图书角、或小型活动区,让居民之间自然交流。
这些设计看起来习以为常,但一个可以让人聚在一起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恢复社区的活力。

城市更新也要保留文化资产

俞贵狮(右)与世界不动产联盟保加利亚分会前主席(左)于马来西亚分会50周年庆会前交流。(图片来源:受访者)

除了专业领域,俞贵狮博士也深耕社团文化。
他曾于2022年当选雪隆福州会馆主席,
在他看来,社团文化与城市发展殊途同归——

他认为,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摩天大楼,而在它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故事。
老街的牌匾、会馆的活动、节庆的声音,
都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并活化这些文化资产,
不仅能延续地方记忆,也能赋予城市独特的气质。

“就如最近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的谕令,吉隆坡甘榜峇汝(Kampong Baru)的发展必须优先保障马来人的利益,并维护其历史与文化传承。”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一如老根与新叶。

俞贵狮(右二)带领海外贵宾参访Merdeka 118。(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方

因而在大马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俞贵狮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和 2026 年预算案都聚焦永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当下,他特别关注中小城市与郊区的平衡发展。
“我们要避免城市富裕、郊区落后的两极化问题。”
老旧住宅与商业区的重建、公共交通的整合、可负担住房的持续推行,都是他认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俞贵狮博士始终提醒:城市的发展不应只看GDP数字。真正的进步,是让中小城市与郊区也能共享生活的尊严与幸福。(摄影:梁馨元)

我们不能只追求 GDP 和投资数字,而忽略人们在这些城市里是否真正幸福。”

他认为,未来的居住环境应是“智慧、绿色、舒适”的——智慧意味着科技能带来便利;
绿色代表人与自然的平衡;
舒适则是心理与社会的安宁。

马来西亚在绿色建筑方面已经有不少值得肯定的进展,如GBI(Green Building Index)标准的落实,以及越来越多开发商采用节能材料与水资源循环系统。但我认为“绿色”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它应是一种整体思维——从规划阶段就考虑交通、社区、能源与生态的共生。未来我们应更注重“人本与自然共融”的开发理念,而不是单纯追求认证分数。” 俞贵狮强调。

房子,承载梦想的容器

绿色建筑是交通、社区、能源与生态的共生。(图片来源:Freepik)

当被问及他最希望房地产行业记住的一句话时,俞博士沉思片刻,说:
“让空间成就幸福。”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他三十年来的理念。无论在政府、业界还是社团领域,他始终相信:房子是媒介,而幸福才是最终目的。

砖瓦堆叠起来的理应不只是房子,而是能承载梦想与情感的生活空间。也许,只有这样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家。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余坤恬

kuntian.er@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努力把故事写好,也想要写好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