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发在〈谈柯克之死〉一文中说:“因为柯克之死才感叹‘真理不死’,若非离地就是无知”。
我却想问:谁能不为柯克之死感叹?
真理在过程,不在结果
每个用心求学的人,都经历过一种心境——我们一开始有许多伙伴,当初一起下过苦功,梦想追求一个理想;走着走着,许多同伴或迫于生活压力,或已别有所求,从此分道扬镳;余下来的,可能只有别人都看不见的自己。
别有所求的人没有错——他们有他们追求的真理。这些人有的成了富贵显达,有的组建小康家庭,用自己的方式,享尽人间欢乐。
然而,还在追求理想的人,难道是傻子吗?
不是的。
追求真理的真谛,不在获得,然后大事宣扬:“我找到真理了!我就是真理!”
追求真理的真谛,在追求的过程。
这过程,既痛苦,又美丽。重点是这个人要有始终如一的信念,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在查理身上看到的,是他善用天才及痛下苦功,终于达致开花结果的“过程”。
我为查理所惋惜的,是一位本来前途无量的青年,被一位憎恨他的人谋杀。
查理遭遇的不是政治暴力。他是被一位懦夫所杀——嘴巴辩不过,身边人亦不认可,于是内心不服气,企图杀死对方,结果竟然得逞。
这不是暴力,是妒恨的极端表现。
批评者或许会认为“柯克现象”只是昙花一现。但查理死于非命,谁能知道这棵花树到底有多美?谁不想知道?真正的批评者亦会感到惋惜。
道,是每个人自己的追寻。查理号召每个美国人“go to church”,他有强迫人去吗?
更何况,信不信基督是个人的事;信基督后所做的事也是个人的事。如果其他基督徒犯罪,如何要查理负责?
追随查理的人,如果把查理当作“真理”来追,想必查理知道了也生气。
批评查理的人,如果把查理当作“真理”批评,倒不如一个盲目追随查理的人。
我虽不识查理,但我坚信自己和查理同心。我也想号召马来西亚的知识分子“go to college”——不是go to那些卖文凭的学店,而是要像一位college student,怀着无限饥渴的好奇心,多读几本书,好书重复读几遍,把内容读进心里去。

查理柯克通过生命所体现的道理
我上篇专栏说过,查理勤读书,善消化,明是非,识轻重,思路敏捷而清晰,辩才卓绝而不失幽默,心境高远而能谦卑。
让我说清楚一点:查理勤读好书,并把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他为复杂纷乱的世事分是非、摆轻重。他跟教授交流能不卑,跟学生沟通能不亢,在真正值得尊敬的人面前谦卑;男儿膝下有黄金,他却能在真理面前跪下来,不管这个真理是对待其主耶稣,还是其太太。
查理说他一年读一百本书。这种数字游戏本来毫无意思,一本圣经就分成66本“书”。然而,看查理的谈吐举止和说话内容,我信然。
查理巡访全美各所大学,搭起帐篷,邀请校园人士前来“Prove me wrong”。他举办的这种活动,用更形象的说法,根本是在“摆擂台”。学生来了,教授来了,他都不卑不亢的跟人对话。当中有客观讨论,亦有主观指责。
什么叫主观指责?华人有句话叫:“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中立”。所谓大是大非,就是通过主观判断得来。如此我们才能明是非、识轻重,产生大是大非的观念。
当然,立场不同者对“大是大非” 会有不同诠释。这时候才要谈包容。包容指不强加,但不表示认同对方的观点。
我看查理辩论立场清晰,思考逻辑有条有理,口齿伶俐,也并无强加思想在人身上的意思。如果有的话,那么前来prove him wrong的人,难道不是要强加思想在他身上吗?
查理跟人辩论的论点,从来都是那么普通、那么不高深。如果你看过查理的Youtube视频,你会发现:“咦?这个想法我也有啊!” 这是查理柯克的“普通”。
举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查理柯克曾反问前来挑战的大学生:“Who is Milton Friedman?”

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弗老的伟大,在于他钻进了象牙塔的巅峰,却同时走入人群,深入浅出的宣扬纯正的自由思想。他写了两本通俗书,没读过大学的人都会觉得很容易读、很容易懂。今天你若到Youtube搜他名字,各种长短视频信手拈来。
来挑战的显然是读经济的大学生,但被查理这么一问,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今天的学生可以满嘴大爱包容、自由开放、保护弱势……说什么平权人道,其实只有不思考的脑和不读书的心;说什么和平共存,其实真正在做的,是处处跟人针锋相对、争斗不休,不断做出伤害人的事!
查理抛出一个大问题,然而并无深入解释。这不表示他不读书或思想不深入,而是他在打擂台,不在课室开讲堂,两者各有不同目的。事实上,若你问我谁是弗里德曼,我就算想半天,也未必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什么叫普通?普通就是不说大道理、不搬弄名词,只是问你:“你今天读书了吗?”
上面这个例子,取自这段视频。是没有剪接、全长七分钟的一场真心对话。建议大家从头看到尾。
查理所宣扬的思想,无不出自其生命真心。这是所有用心生活且对理想有追求的人都在做的事。如此来理解查理,不就和他同心了吗?
查理实实在在把他所相信的真理活出来。那么,他是不是真理?

右就是罪?
唐南发在〈谈柯克之死〉说“柯克不是真理”。这句话说得极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是真理。
基督思想认为,惟上帝是真理,而人不能是上帝。耶稣的出现,才聚合了上帝、圣子和圣灵,实现“三位一体”。
哲学有哲学的问题。基督信仰的哲学问题是:如何调和人既不能是上帝,又能够三位一体?
柯克不是真理,但他却依奉着他所信仰的真理而活着。这跟所有相信真理的人一样——不管你的真理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
然而,唐南发却认为“因为柯克之死才感叹‘真理不死’,若非离地就是无知”。他还说:“我不是上帝,无权也不会质疑柯克的基督信仰。”
是不质疑吗?将一篇文章分成上下两篇,先摘取柯克说过的只言片语,再贴上“右翼基督教势力”的标签,最后用“负面影响”四个字,一笔抹杀柯克生前所有是非功过。
是不质疑吗?口说同情柯克的遗孀孤子,却连篇累牍攻击这位遭人杀害而无法享尽天年的有为青年。
人说历史自有公论。唐南发这样做,公道吗?
在历史发生以前,美国人已逐渐醒悟,争取自己的社会公义。
9月21日是查理的追悼会,全长超过7小时,有9万人出席,据传有20万人到场!追悼会先由演唱会开始,演奏一些颂扬上帝和生命的歌曲,再有社会闻人及政要演讲,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
最重要的,是查理遗孀艾瑞卡(Erika Kirk)在现场宣告,她已原谅杀害她丈夫的凶手!艾瑞卡说:“那个年轻人,我原谅他(That young man, I forgive him)”
10月14日是美国查理柯克国家纪念日。这天,本该由查理和家人一起度过他三十二岁生日,如今只能由全国人民陪伴艾瑞卡和两位孤子。
美国国会在设立这个纪念日的决议上,暂时放下左右之争,在众议院(House,即下议院)以310对58的多数票通过,在参议院(Senate,即上议院)更是一致通过。
谁会天真以为马哈迪、阿克马之流能获这种待遇、能造这种时势?
若对这位早夭的青年有所不满,可以发言指正。但为什么惋惜柯克之死若非离地就是无知?
若不质疑别人的信仰,不是应该尽量包容吗?
是否只要给别人冠上“右”,就不是在质疑别人的信仰呢?
是否只要给自己冠上“左”,就可以狂妄的议论信仰之事呢?
真理无分左右,世上有左右之分
所谓相信真理,就是无分左右的去追。要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世上有左右之分,如果就事论事不明是非、不识轻重,左边打五十大板,右边打五十大板,不左不右,是假中立。孔子把这种人叫做:“乡愿,德之贼也!”
查理或许是乘着一股右翼的时势而起,但他所表达的见识,难道不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常识?他所宣扬的信仰,难道不是出自真心?

“右”是查理所相信的,还是别人给他的标签?
看看今天的知识分子,有的先把自己标榜成左派,才发表高深莫测的言论;有的表面中立客观,却把对手标榜成右派,然后肆意攻击之。
“左“是知识分子所相信的,还是别人给他们的标签?
真理本无分左右。左右既分,真理何在?这是每个社会的有识之士应共同追寻解答的大哉问。
追求真理的人,不管左派右派,都是同道中人。然而,对于沉溺虚华表面而不探寻道理本质的人,我的回应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延伸阅读:张恒学专栏《学而时习》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