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华社文教

华研“碑铭、档案与田野学术论坛”将于12.13举办

一块碑,一卷档案,一次田野行走,都是时间留给历史的呼吸。从民间信仰到古墓碑铭,从档案纸页到地方口述,研究者们在实地与史料之间穿梭,追寻被遗忘的故事,也让沉默的历史重新发声。

配合华研四十周年庆典,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将于12月13日举办“碑铭、档案与田野学术论坛”,聚集6名熟悉碑铭、档案且具备丰富田野调查经验的专家学者,为民众介绍如何通过这些被遗忘的史料,挖掘沉默的历史。

第一场:碑铭与民间信仰的田野记录

1. 李永球(民间学者)
吉打亚罗士打福建公塚文物及坟墓田野调查简报

2. 黄燕仪(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来西亚太保舍人爷信仰的田野调查记录

介绍:田野,不只是学术的出发点,更是理解社会、文化与人心的窗口。在田野中,研究者不仅让冷峻的碑石重新“开口说话”,也在与人的交流中,倾听信仰的回声。本场讲座将带领观众走进田野现场——看见吉打亚罗士打福建公塚的调查足迹,聆听太保舍人爷信仰的田野声音,让学术研究回到土地,让碑铭与信仰重新展开对话。

第二场:区域墓葬碑铭与地方社会研究

3. 白伟权(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槟榔屿广汀公塚中的拿律海山领袖大墓

4. 莫家浩(南方大学学院全球华人与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关于柔佛南部港脚清代古墓碑铭收集与调查

介绍:在墓碑的字里行间,藏着地方社会的兴衰与人物的故事。从槟榔屿的公塚到柔佛港脚的古墓碑铭,研究者以实地调查重现十九世纪华人社会的构成、迁徙与组织形态。这些墓碑与碑铭,不仅是时间留下的社会文书,也是理解区域网络与地方认同的钥匙。

第三场:从档案到碑铭:记忆与重构的对话

5. 阮湧俰(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档案看叶亚来:十九世纪华人甲必丹的历史再现

6. 江剑聪(槟城浩然文苑首席研究员)
报刊与碑铭中的战前槟城华教史料——以峇六拜和浮罗山背地区为考察中心

介绍:历史,不只存在于档案室的尘封纸页,也镌刻在碑石与报刊的文字之中。从叶亚来的档案重建,到槟城华教报刊与碑铭的史料挖掘,学者们在文字与实物之间穿行,以原始材料重新拼接近代华人社会的图景。这是一场关于记忆与重构的深度对话,让历史,从纸页与石刻中再次发声。

活动海报及报名二维码(图片来源:相关单位)

报名费(含午餐、茶点与赠书):
一般参与者 RM100
华研会员 RM70
学生优惠价 RM50

本论坛为华研四十周年庆典的压轴,同时也是华研旗舰项目“雪隆早期华人方言帮群国家档案计划”的部分成果展示。

论坛欢迎对地方史以及档案与碑铭史料感兴趣的公众与学者参与。为回馈会员贡献与鼓励新生代参与,华研会员将获七折折扣,学生则享半价优惠。所有参与者也将获赠一本华研出版品《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

活动详情

日期:2025年12月13日(星期六)
时间:9:30am–4:30pm
地点: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思源讲堂(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欲知更多详情,敬请留意华研官网面子书的最新资讯。有意参与者,敬请扫描海报上的QR码填写网络表格,或通过电话(华研行政部03-22734035)、电邮(huayan1985@gmail.com)事先报名。

发布业务配合文章或资讯可电邮editor@theinterview.asia或电联011-26670914洽询。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编辑部

editor@theinterview.asia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