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在军事、法律、外交到社会舆论层面,北京的对台动作可谓步步紧逼。
在军事威慑方面,今年出现两项关键进展:
其一,“九三”大阅兵中的现役武器展示释放出高度针对性的威慑讯号,不仅意在震慑台独人士,也让潜在干预者重新计算介入成本。 解放军在阅兵中亮相的反舰高超音速导弹、海基无人水下航行器、核潜艇发射系统等装备,凸显其“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能力的提升。这些系统不仅具备多域攻击能力,也意味着北京可在冲突初期就降低外部势力介入的空间,从而改变台海战略平衡。
其二,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福建号”航母已完成入列程序,其意义在于中国航母发展正迈向具备更高作战潜力的新阶段。电磁弹射技术理论上能够支持更重型的固定翼预警机与隐形战机起降,使舰载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出动效率与情监侦能力呈现潜在的提升趋势。解放军未来可能具备更强的海空兵力投送能力,并在台海周边实施更具压迫性的“灰色行动”或封锁战术。

与此同时,法律战的推进标志着北京正实质性地伸张“对台治权”。
从6月针对台湾“资通电军”成员的指控,到10月对民进党立委沈伯洋的立案,再到近期11月悬赏通缉网红“八炯”与“闽南狼”,北京正依据《刑法》与国安法条,将“长臂管辖”从政治人物延伸至网络舆论场。
在外交场域,北京持续巩固“一中原则”的国际框架,并在面对外部涉台动作时,展现出“零容忍”与更高强度的反制姿态。
在美中互动上,“习特会”刚落幕,北京即迅速对美台军事交流发表强硬表态。这一反差耐人寻味,被认为是北京对美方未能做出更清晰“反台独”承诺的直接反弹。传闻北京希望特朗普在会上能针对台湾问题做出更明确表态,台湾舆论甚至担心当时中美会签署“第四公报”。此诉求未能实现,促使中国在会后迅速动作,对美方施压并重申敏感红线。

而在中日关系上,关系的急转直下更为惊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立危机事态”暗示日本或行使“集体自卫权”,被北京视为踩踏红线的严重挑衅。尽管此前APEC期间双方曾有短暂互动,似有回暖迹象,但北京随后在外交、国防及官媒系统发起的密集批判,其严厉程度已将中日关系推向自2012年“购岛事件”以来的最低谷。这表明,在涉台核心利益上,北京已不太容许任何模糊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长的王毅今年出席了“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大会”。这一细节显示,对台工作在既有的统战笼络(软)与军事威慑(硬)之外,北京还将加强在国际上压缩台湾生存空间。
再者,北京在今年显著加强了对台社会的统战工作与“舆论斗争”,试图削弱民进党政府的治理正当性。

第一是“策反”代表性人物,制造样板效应。网红“馆长”(陈之汉)的立场变化与赴陆访问,便是一个极具指标性的案例。不同于传统政治人物,馆长当前拥有极高的跨世代关注度,掌握着庞大对蓝绿皆不信任的“中间摇摆族群”流量。北京选择他作为目标,意在收编一个前绿营支持者,利用他来“戳破民进党的谎言”。
第二是强化“台湾归属”的法理与历史叙事权。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0月25日设立为国家级的“台湾光复纪念日”。意在从法理上驳斥“台湾地位未定论”,强化“台湾回归”与抗战胜利果实及战后国际秩序的联结。同时利用两岸共同的“抗日记忆”来争取认同“大中国”叙事的群体,及分化亲日与反日本土派。
第三是展开心理战术,激活潜在合作者。官方高调推广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通过谍战英雄吴石的形象进行意识形态召唤,试图唤醒岛内潜在的统派力量,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而近期对特定“反共”网红发布高额悬赏,则是在台湾社会制造心理压力,并测试岛内是否存在愿意响应北京的合作者。

综上所述,北京对台政策工作全方位深化至各个领域,未来态势或将更为强硬。依据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北京涉台方针已明显由被动转向主动。相较于“十四五”时期仅止于“警惕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十五五”的新规划不仅升级为“坚决打击”台独与“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更特别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及“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与主动权”。
这标志着北京的对台战略不再局限于防守性的“反独”,而是主动在“禁独”与“促统” 上精准发力,确立了更为强势的主导思维。
▌延伸阅读:邓世轩专栏《窄门论衡》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