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味熟成”第二篇文章(云吞面,自制面与吃味食的独角兽计画),你可以读到这些内容:
- 幕后主角——调味魔术师
- 马卡龙不甜,方法不是减糖
- 说真的,肉骨茶还能再level up吗?
- 肉骨茶的下一个舞台
- 炒粿条风味要如何升级
一次饭局,听香料女王陈爱玲谈起她为许多台湾卤肉饭、牛肉面、卤味业者创作风味、升级传统,就有了和她约采访的想法。
陈爱玲是马来西亚人,在台湾投入香料教育十余年,研究香料、教授风味课程、撰写书籍,也是许多餐饮品牌的幕后“调味魔术师”。

她的工作并非想象中的“加一点香料,让味道特别一点”那么简单。
在新书《东南亚饮食香料学》,她这么说明:
“创作风味是一件有迹可循的事,以台湾为例:葱、姜、蒜是最具代表的核心风味,从这个方向出发,纳入辛香料的目的是在除肉腥味之余,顺便助香、叠香。”
“单方辛香料有上百甚至上千种,究竟是哪一种最适合?”
“理解食物脉络变成重要且关键的事,这道食物是谁吃的?哪一国界的食物?是否有特定族裔符号?抓到重点即能帮助你在创作设计风味时,不至于荒腔走板而失去精髓。”

风味创作,升级传统
在这次访谈中,她带我们从卤肉饭到马卡龙,从肉骨茶到炒粿条,看见她如何拆解风味、重组味觉,以及如何“升级传统味道”。
我做的不是改造,是升级。因为传统才是根。
台湾卤肉饭、牛肉面、卤味,是向来最代表性的“台湾味”。许多店家请陈爱玲协助“调整味型”,为的是让传统味道更具竞争力。
她笑说:“大家都以为我是在创造全新的味道,但其实我的前提一直是——要尊重传统,再谈创新。”
“香料一定不能覆盖食物原味。”
“我永远在寻找的是传统的核心——然后帮它升级。”
所谓“升级”,从来不是推翻,而是更精准、更立体的味道表述。
台湾卤肉饭为何会找上她?
台湾卤肉饭,已经够经典了,为什么还需要“风味创作”?
因为时代在变。

传统卤肉饭以酱味为基底,可是市场口味正在改变,现在市场不再喜欢过咸的味道。当酱油用量下降后,卤肉味会被削弱,这时就需要新的“支撑点”。香料便成为那道“化龙点睛”的关键,但又不能凌驾食物原味。
这不是简单“加盐或加糖”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结构要重新调整:香气、咸度、厚度、甜度(猪肉)、油脂的风味,而香料则是底蕴支撑。
卤肉饭店家找她,要谈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谈配方,而是:预算。
因为香料等级有差异,桂皮、八角、花椒……每一种都有不同等级不同效果。
接着才是拆解主产品:
肉品是肥多瘦多?
哪一种肉型居多?
想呈现的味道层次?
想留下哪个“台湾味”重点?
其他……
然后她会开始为店家——客制化五香粉。
五香粉,才是关键角色。
但她调的五香粉,与市售的完全不同。每一家店、每一种肉材、每一种肥瘦比例,都影响她重新配方。

“五香不是五种香料,它是一种平衡的哲学。”
五香粉在大众眼中只是“香而已”,但对她来说,它是分子结构、原料产地、香性特质的组合艺术。
五香可以从五种香料做到十二种香料,但仍然是“五香”。
每个店的五香粉都应该不同,这是他们的签名标记。
因此,她与店家都会签订保密协议,每一份配方都“专属于这一家”。
而她的自信,来自对香料的高度敏感:
香料不能盖过食物原味,只能刚刚好,却又“重要”得要让人觉察它的存在。
马卡龙不甜,方法不是“减糖”
甜点界对甜度有民族性的坚持,尤其是法国甜点师,“甜点就是要甜,你不能叫我减糖。”
很惊讶,陈爱玲的甜点风味创作,而且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创作。
香料女王解释:
“要让甜点‘不甜’,不是减糖,而是制造味觉的顿点。”
只要加进某种香料(碍于保密条款,这里不能透露),用一种特殊的技法转化,只要加入一丁点,吃的人不但不会察觉其存在,还会觉得“这马卡龙怎么不甜?”但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
这就是调味魔术师陈爱玲的厉害之处,利用味觉反差原理,用香料在两造之间达至平衡——甜点师无需减糖,又能满足食客的减糖心理,皆大欢喜。
这就是调味魔术师的功力!
如果肉骨茶找她,她会从哪里着手?
谈到马来西亚美食,她毫不犹豫地说:“肉骨茶算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味道,一定有升级空间。”
想了解本地肉骨茶的基础风味解析?建议先阅读陈爱玲的新作《东南亚饮食香料学》,推荐给友人和业者,无不大为惊艳!书里第一章就是谈肉骨茶,吃文化吃门道。

她谈核心辛香料之一——大蒜。“依我多年经验,带皮大蒜经过长时间熬煮的确不易造成汤汁混浊现象,去皮后则会完全融化在汤汁里,喝起来确实比较浓郁,这几年走养生风的发酵黑蒜加入肉骨茶,给不喜欢呛辣生蒜味的族群打开另一扇门。”
又说,“新鲜大蒜压碎,蒜氨酸酶酵素被释放出来,随着接触空气产生蒜素,是强大的抗氧化物,经过烹调后产生鲜味。”
然后给读者细说肉骨茶的风味解析。
比如黑汤肉骨茶,药膳辛香料汤头偏重,当归胜任主味,左右党参、熟地两大护法,少量胡椒助香,生耆、川芎一调味一调色……
马来西亚出生,台湾工作,遍游各国的经历,当陈爱玲回头凝视家乡的肉骨茶,视野格局都放大,看见的是“未被开发的猪只版图”。
她举例,她不会从香料药膳配方开始,而是先辨识猪肉来源,从当日来货看“腥羶”程度,再决定肉骨茶配方要如何去对应配衬。
她再举个例子,她会建议业者售卖特殊部位,成为肉骨茶的品项。她认为内脏是肉骨茶下一个发光舞台,还有很多等待发掘开发。
“台湾的猪内脏料理很精彩。我觉得马来西亚肉骨茶,也可以用内脏打开新叙事。”
她可以告诉业者,如何善用香料和药膳香料,解决增香、渗透、调味等等。
许多业者可能担心“内脏味道重”,但对她来说却是最轻而易举的。香料本来就有去腥的功能,这是它在历史上最早的用途;破解腥羶,是香料最古老也最能胜任的任务。
她看见的是——肉骨茶篇章还没被写完,只是翻页中,将要开始续篇。
肉骨茶的新舞台,就是“猪只全利用”,这是未被开发的猪版图。
炒粿条风味再升级
当我们谈到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街头料理时,她炒粿条一定可以做出差异性。
原本以为炒粿条就是那几个味道,能怎么升级?
她却像打开工程图那样,从容拆解。

比如酱油的内涵,酱油的酿制方法?黑豆、黄豆?头抽用哪个牌子?鱼露用哪个牌子?出自哪家酱园?这是最关键的风味基础。
比如讲究下锅的时间点、虾子的熟成度、每根粿条都能接触到锅面炒得通透、豆芽的脆度……
比如集合全国最好的食材,强调的是食材产地,虾来自哪里?西蛤来自哪里?粿条来自哪里?……
最后,关键是辣椒!不再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辣椒”,因为香料才是重点,辣椒的香气必须被重新定义和诠释……
她说炒粿条最容易被误会,不是食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所有元素要“刚刚好”。
刚刚好,才是最高级的奢侈。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她不只是在风味创作,而是在逐个拆解重写一个地区的味觉语言。
就像她在书里最后一章写的:有系统地认识辛香料,在创新中延续道地滋味的精髓。
后记:陈爱玲的《东南亚饮食香料学》是酝酿了超过15年的大书,深入解析香料背后的风味逻辑,展现辛香料在连结土地、记忆与日常饮食中的深层意义。当日和她进行的采访,也是脉络路径很长很广,由于篇幅,许多访谈内容皆无法纳入,特此致歉。
▌延伸阅读:符颂勤专栏《十二味熟成》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