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年有多名任公职的陆配因仍拥有中国国籍而遭到解职。这一系列围绕著“国安风险”与“保障参政权”的拉锯难题,引发了巨大的朝野冲突。德国之声爬梳风波的核心争议,并访问多名深陷风暴中的“陆配”参政者。
来自中国四川的邓万华移居台湾超过25年,2022年她以无党籍身份首度参政,当选台湾东部花莲县、人口不到700人的学田村村长。今年8月,一纸公文却将她推上了舆论浪尖——她因为还拥有“中国国籍”,遭乡公所解职,成为台湾首位因国籍问题被解职的陆配村里长。
“为什么我们生儿育女在这里几十年,政府不能善待我们?我实在是没办法理解。”邓万华告诉德国之声。
来自中央政府的发函指,包含她在内全台共5名村里长,经查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中华民国《国籍法》不得担任公职。邓万华向花莲县政府提起诉愿,诉愿审议委员会在10月决议“撤销原处分”,但内政部仍强硬要求解职,僵持不下。
这起案件在台湾引发巨大的朝野对立与舆论风波。主要争议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承认中华民国,因此实务上,即便许多陆配已在台深耕多年、领有台湾身分证,仍无法向中国取得放弃“国籍”证明,仅能证明已除去中国“户籍”。
“这事件发酵以后,好多人问我为什么别人能除籍,你就不行?老百姓根本就不懂什么叫除籍证明,好多人以为是户籍,不是!我们内政部要我们除的是国籍。”邓万华说。
两岸紧张 影响陆配在台参政?
台湾长期以“陆配”称呼来自中国大陆的配偶,近年随着本土认同加强、两岸政治氛围改变,“中配”称呼在民间越来越普遍。
陆配在台参与政治,主要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其中规定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籍满10年,即可登记为公职候选人。
台湾内政部表示,这项条例虽然保障了陆配参选的权利,但“已经当选”者就要适用《国籍法》,须在就职1年内放弃外国籍,“在立法上没有模糊或解释空间”。
民进党主张,担任公职人员“要对国家忠诚”,依法只能有中华民国国籍,不能拥有双重国籍。除了邓万华,台湾首位以陆配身份成为高雄市议员、但早已卸任的史雪燕,去年同样因未除去中国籍而遭解除先前的公职身分,后续提起诉愿也遭驳回。
“这算是一个‘内部找敌人’的做法啦!对陆配族群其实并不公平、也蛮受伤的。”明年2月有望代表民众党、递补成为台湾首位陆配立委的李贞秀告诉德国之声。
李贞秀来自中国湖南,在台已定居超过30年。她表示,自己会选择拿台湾身份证、放弃中国户籍,“当然就是认同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目前“唯一拿的是中华民国护照”,藉台胞证回中国大陆探亲,亲友还会称她是“台胞”、“台湾人过来了”。

“我就是台湾正常的妈妈。”育有5个孩子的李贞秀说:“我并不会到时候进立法院,就特别专注在陆配这单一个框架内,我在电子业工作过,所以还是会比较着重在职业妇女的身份。”
李贞秀是否能在明年顺利递补、成为首位具有陆配身份的立委,仍是未知数。此前,民进党发言人吴峥曾质疑,李贞秀具有中国国籍,若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个“真的中国人”立委,恐引发国安泄露风险。
李贞秀表示,在两岸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她“可以理解”这样的公众担忧。“特别是深绿的民众,可能对我有一些疑虑或者是不了解,其实我想时间会给他们最好的解答,就是我在做,他们在看,我也会接受他们的监督。”
“包括我走地方(拜票),其实一般的选民他们也不会特别说你是陆配怎么样,不太会贴标签⋯⋯我想未来这些争议会越来越小,我是很乐观的。”
然而,陆委会发言人梁文杰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被台湾媒体问及当前的运作是否形同“陆配参政权实质死亡”,他坦言:“目前来讲,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结果。”
核心争议1:中国国籍是否为“外国国籍”?
在一系列的陆配参政风波中,部分台湾学者与国民党立委批评,民进党政府以《国籍法》第20条为依据解职陆配并不合理,因为《国籍法》向来适用于一般外国人,而非中国大陆人民;陆配则是由《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范。
“这是双轨平行,从来不会交错在一起。”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告诉德国之声,《中华民国宪法》将两岸明定为“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且两边人民“权利义务关系及其他事务之处理,得以法律为特别之规定”;条文中也只字未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依据宪法)我们不是两国,所以现在突然间不修法,却又做这样的改变(指引用《国籍法》解职陆配公职人员)。”他认为,这可能“踩到违法、违宪的问题”。
为了解套陆配难以取得取消中国国籍证明的难题,国民党团11月底称将研议提出《国籍法》修法,使“大陆地区人民依法取得台湾地区户籍者”,参选公职资格均依《两岸条例》规定规范,以保障陆配参政权。

对此,台湾总统赖清德11月28日回应,没必要修《国籍法》,特别免除来自中国的新住民“对中华民国的单一忠诚责任”,一旦修法成功,只会增加社会对陆配的疑虑而已。
民进党立委沈伯洋此前也在脸书上发文回应:“国民党打算全面开放:仍具有中共国籍的中配参政。这算是紧急事态。”他在另一则贴文中针对违宪争议则表示:“若依中华民国之名,让敌国势力进入核心,不叫护宪,叫自杀。”
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11月21日表示,任何的修法都必须要有社会共识。《国籍法》的主管机关是内政部,陆委会只能就《两岸条例》来处理,而陆委会须尊重主管机关内政部的解释。
核心争议2:国安与人权的界线平衡
在这场风波中,支持解职陆配的论述主要聚焦在加强国家安全、防止中国共产党的渗透。民进党立院党团干事长钟佳滨11月27日表示,中国有《国家情报法》,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要配合国家进行情报收集的工作,违背的话要受法律制裁。他称,国民党修法“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我们要来抓间谍都来不及了”。
反弹的声音则认为这是对弱势族群的打压,台湾作为民主政体,应保障不同族群的参政权。法律学者廖元豪向德国之声强调,面对来自中国的威胁,国安问题“确实要关注”,但评断的标准应针对“具体行为”立法规范,而不是以“身份”来排除参政权,因为陆配本身要取得台湾身分,就已经必须面对比其他外配更高的门槛。
根据台湾目前公开的判决书中,并无中国籍配偶因参政或掌握公职资讯而遭判刑的案例。
不过曾被民众党纳入“不分区立委安全名单”的陆配、新住民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徐春莺近日因涉嫌违反《反渗透法》、诈欺罪等指控遭到羁押。
另有学者表示,在以民主体制为优先、应保障陆配参政权的前提下,政府可考虑提出救济方案,积极解决国安与人权之间的难题。
台湾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员苏彦图就曾在2023年提出建议,例如《公务人员任用法》有规定,若有“双重国籍”公民是因“他国国家因素”导致无法放弃该国国籍,仍得任用为公务人员,但应以担任“不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机密之机关及职务为限”。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也在这场风波之中发声支持陆配。11月26日,中国国台办在例行记者会上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而在台湾定居落户的陆配参与台湾当地的社会治理、服务当地民众是他们的正当权利。

从身分认同到被视为“国安威胁”
回顾自身在台湾几十年的岁月,邓万华和李贞秀都表示自己生活低调,包括孩子在内,平时并不会太强调自己是“大陆人”,也并未在社会或职场上感受到差别对待或歧视。
但直到近期,身份议题被搬上台面检视、被视为国安威胁,李贞秀才深有所感。她表示,陆配也是新住民的一部份,在台深耕多年,“来到台湾都是台湾的资产,不是负债”。
“我算是大陆的女儿,来到台湾后,希望和任何台湾民众一样,拥有公平的参政机会⋯⋯这一群人是我们民主制度最好的宣传大使。”她说。
邓万华则称,自己最初根本没有想过要从政,“是因为我先生生病,我一、两个小时就要回家看他一次。他们(村民)觉得我有能力做村长,又可以顾到家、顾到先生”。
她称,自己感觉被政府“欺负”了。如今失去村长一职,她仍须肩负照顾渐冻症丈夫、就学中子女的责任。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不时接到恐吓电话,只希望能回到原本稳定的生活。
邓万华告诉德国之声,遭解职后许多村民仍对她表达支持。 但她坦言,在舆论压力与生活困境下,曾考虑离开台湾、赴新加坡或美国投靠亲戚生活;最终选择留下,是因为放不下孩子。
“从我生小孩那天起,我就不觉得自己是哪里人,我只知道我是孩子的妈妈,要为孩子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