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影视

大马网红穿女装朝圣造成社会不安?

马来西亚美妆企业家诺萨迦不久前在Instagram上展示自己以女性祈祷装扮(telekung)到麦加朝圣的照片,在马来社会掀起了巨大争议,社交媒体上的争端主要围绕着诺萨迦的生理性别。《星洲日报》的报道指出,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慕加希更表示,在保守的伊斯兰国家中,男人穿得像女人是一种冒犯的行为,而诺萨迦的举动可能会破坏马来西亚与沙地阿拉伯之间的关系。

慕加希说,通讯及多媒体委员将针对诺萨迦的照片及视频采取行动,因为对方的行为已引起穆斯林不适,“根据回教裁决理事会(fatwa)就朝圣的决定,他需依照身份证上的性别,即男性装扮进行朝圣。”

在诺萨迦到麦加朝圣的消息曝光后,网民对她人肉搜查及揭露隐私,据称是诺萨迦的护照副本的照片更在网络上流传,护照副本显示着她的名字为Muhammad Sajjad 以及生理性别为男性。

(图片来源:Hype)

不过,诺萨迦早在2016年公开表示自己出生时为雌雄同体(khunsa),一直被以男性的身份抚养,但她更认同自己为女性。同时,她也曾澄清自己身份证上的名字并没有Muhammad,而拼写为Sajat。对此,非政府组织姐妹正义联盟强调,真正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诺萨迦的人身安全与保障、侵犯隐私及权益醒觉意识的欠缺,而不是诺萨迦的祈祷服装。

根据《星洲日报》的报道,捍卫自由律师团协调员再益马力认为,慕加希不应该抑制诺萨迦的言论自由,“对特定群体造成‘不安’,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合理理由来限制努沙加的言论自由。” 他表示,无论其宗教或个人信仰,诺萨迦都和其他马来西亚公民一样,享有联邦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应该得到国家同样的保护和尊重。

外界纷纷攘攘,在麦加朝圣的诺萨迦也在私人的IG账号上透露心声:“当我踏上这片净土,我希望可以和和真主阿拉讨论我的存在。为什么我生来就是这样?为什么真主阿拉选择让我成为这样?为什么我会面临那么多的考验?为什么大家都说我是被诅咒的,上不了天堂?”

(图片来源:Hype)

跨性别者在马来西亚可有容身之地?

事实上,回教发展局(JAKIM)社会部家庭发展、社会及社区组高级助理总监莫哈末依兹万博士曾于2018年在脸书公开邀请诺萨迦会面,并表示伊斯兰发展局非常乐意与对于自己的身份和性别认同感到困惑的人给予协助和建议。

根据马来新闻网站《mStar》指出,当时诺萨迦出席了会面,同时她的父母也发誓证明,诺萨迦的确拥有男、女性器官。尽管如此,回教发展局仍坚持透过医疗机构验证她的性别。刻意无视当事人的性别认同,反复尝试确认他人的生理特征,这是歧视。

被视为全球性的同志平权纲领的日惹原则第 3 条正如此陈述: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权在法律面前被承认为一个人。不同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应享有法律行为能力。一个人自我界定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是其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自决、尊严和自由最基本的方面之一。任何人都不应为了使其性别认同得到法律承认这一需要而被迫接受医疗程序,包括性别再造术、绝育术或荷尔蒙治疗。任何身份——如婚姻或父母身份——都不应被援引来阻碍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得到法律承认。任何人都不应迫于压力而隐瞒、压制或否认其性倾向或性别认同。

然而,诺萨迦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诸如此类的事情在马来西亚各个角落不断地上演着。根据姐妹正义联盟的调查,至少有67%的跨性别女性在转换性别之后遭受某种形式的身心虐待。

2017年2月,跨性别人士沙米拉被砍伤后遭射杀并被肢解;同年6月,因其气质阴柔而常年遭到霸凌的印裔少年纳文,遭虐打及被异物捅入肛门,最后脑死逝世。日常生活中,大众亦习惯性地以“人妖”、“阿瓜”、“Pondan”等带有歧视或侮辱性字眼称呼跨性别者。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人权观察于2014发布的报告,马来西亚各州属及直辖区的回教律法(Syariah)仍禁止回教徒“男扮女装“,甚至跨性别女性被逮捕后被送到男性拘留间,他们被迫剃光头发,甚至有跨性别女性遭遇执法人员、狱卒或其他男性囚犯的性骚扰。

“我们在自己的国家也感觉不到安全。”跨性别社运分子妮莎雅尤在《自由今日大马》的报道中坦言,不少跨性别女性并不敢单独外出,所以她们通常结对活动。她表示,部分跨性别者即使被骚扰或殴打,也不愿意报警,因为警方通常不愿受理或不愿认真调查,甚至把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认为才是她们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因。

转化治疗拯救迷失的跨性别者?

早在1975年,美国心理学会宣布将同性恋从心理异常的名单移除。然而,跨性别运动在马来西亚仍被视为病毒。前任首相纳吉更表示,性少数群体(LGBT)在我国并没有立足之地,“虽然普遍人权已被定义,但我们仍必须以回教和回教律法制定这个国家的人权。”

鲜为人知的是,回教发展局一直努力地把性少数群体领走向“正确的道路”,自2011年以来开始的改造与治疗活动(Mukhayyam)已成功让1450性少数者“痊愈”,“这个活动并不是邀请制,而是他们自愿参与的。来自全马各地,甚至泰国北部和新加坡的参与者,不惜舟车劳顿,只为参与这个活动。”

《马来邮报》则指出,不少参加的跨性别者并不清楚活动目的是为了“改造及纠正”她们,“她们对于回教发展局的官员的举动,感到十分雀跃,至少有人愿意聆听她们的声音,但是我们都觉得被骗了。” 妮莎雅尤认为,回教发展局和一些媒体都把“改造营”包装成跨性别者得到救赎的地方。她曾主动提出申请,想要亲身去了解活动内容,然而申请却一一被回教发展局局驳回。

神父Edmund Smith曾经到金宝拉曼大学分享自己的“转变”。(照片来源:J-on)

在马六甲,神父Edmund Smith称自己为“前跨性别者”,并在自己创办的非政府组织——Real Love Ministry里协助性少数者重返“正常的生活”。Christianity Malaysia的报道指出,协助性少者克服他们的“问题”的治疗活动(Seasons of Recovery)共有四个环节,参与者必须完成当下的环节,才可以往下的环节迈进:

1. 教育环节:参与者在将会与一个伙伴进行一对一的相处,伙伴将会进一步了解参与者的性生活及性别、外表对他们带来的困扰;

2. 禁欲环节:参与者投入于柏拉图式的关系,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性欲,神父建议参与者冲冷水澡或找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来抑制自己的欲望。

3. 约会环节:参与者将与异性成员约会,以克服他们对异性的障碍。

4. 婚姻环节:参与者将会投入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最后步入婚姻,与异性伴侣共同经营一个家庭。

事实上,转化治疗已普遍被世界科学界拒接,英国心理咨询协会(BACP)认为这类型的治疗并没有“科学根据、合理性“,亦不“合乎道德”。接受转化治疗会对性少数者造成长久的精神上的伤害,如:焦虑症、忧郁症、自残,甚至自杀,“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耻,无法与别人公开他们的性取向、性别认知。”

跨性别并不是一种个人选择

首相马哈迪曾公开表示,性少数群体是西方道德价值观的转变,而他们想要强迫其他国家接受这类的生活方式,“我们有权利拒接不适合我国的生活方式。” 然而,正如妮莎雅尤在《当今大马》的访问中所说的,“作为一名跨性别者并非我们要求或梦想成为的,这是我们天生的样子。”

跨性别旗帜图案对称,无论你以什么方向升起都是正确的,象征跨性别者能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可能与出生时被认定的性别不一致,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方法改变身体外观和功能,或者透过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跨性别者正是如此,他们无法适应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差错,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是如此。对于这些被错置的灵魂,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迈出了解的第一步,停止偏见及歧视。这样,才可能拥有后续改变和进步的可能。

版权声明  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郑颖

拉曼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出生在吉打一个小城镇日得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