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每个报馆至少有一名他的学生 新闻媒体推手林景汉成就无数人才

大同韩新学院创办人兼永久荣誉院长林景汉先生于2020年2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77岁。社交媒体上许多人都发文悼念,对他辞世深表惋惜。有人问,林景汉是什么大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悼念他?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林景汉对很多新闻从业员、媒体工作者以及影视业界人士,是一位难得的伯乐。林景汉纵横媒体教育工作四十四载,造育无数英才,成就无数报界人才,更栽培出许多影视界大咖,桃李满天下。

1978年,原本是一名记者的林景汉,在槟城韩江中学开办了新闻专修班,一办就是十年(10届),这十届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是当今马来西亚新闻媒体业的领军人物。

1988年,林景汉南迁吉隆坡,在蕉赖开创了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后来改名为大同韩新传播学院)。他带领着大同韩新学院从蕉赖大同花园的店屋旧校舍,搬迁至独立式房屋。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学生,也让同学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上课。

(你也可以看:电台DJ、新闻主播、影视演员……原来他们都来自大同韩新学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好老师,出身清寒的林景汉院长,是许多媒体人心中的一位好老师,让学子们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历经半工半读、中断过求学之路的林景汉院长,了解金钱压力会容易击退学子们的求学意志。“来上课就是了!”他会这么对学生说。不计较收费,坚持让同学们上课,目的只有一个——教育。

林景汉院长生前在学校的活动上题字。(图片来源:网络)

郭清江(星洲日报总编辑):每个报馆至少有一名他的学生

现任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是韩江专修班新闻系第七届毕业生。他说,那个时代的马来西亚没有新闻系,林景汉老师是马来西亚华语新闻的先锋。

在韩江专修班新闻系教书的那十年,林景汉老师面对许多问题,还是对学生不离不弃。那十届的学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努力,至今仍在不同的岗位扮演者各自的角色。

郭清江说,直到现在,马来西亚的每个报馆都至少有一位是林老师的学生。

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回报老师,郭清江曾经在大同韩新学院刚创校的时候效力。

“虽然薪资微薄,但被林老师的教育精神感动,因而到大同韩新教学。”

郭清江说,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人也在做同样的教育贡献,一样被林景汉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感动,“林老师的一生都在扮演着新闻工作者的角色。”

在郭清江的记忆里,林景汉老师是一个严肃的人,但是不会惩罚学生,只会训话。像是同学们常常开他的玩笑,玩笑开太大了他才会生气,“他生气的时候蛮可爱的。”

郑典武(前新闻从业员):当今大多华文报领导都是林景汉学生

目前从事保险业的郑典武,曾经是《光华日报》、《新明日报》、《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记者,是槟城韩江专修班新闻系的第九届毕业生。

郑先生回忆道,求学的时候上课很辛苦,林景汉老师之后也察觉到了,主动帮他申请学费半免。上课第二年上了一个学期之后就退学了。

“林老师那时候主动找我,如果是经济因素而退学可以帮助我申请学费全免。但我还是跑来吉隆坡当记者了。”

郑典武是槟城韩江专修班新闻系的第九届毕业生。(图片来源:受访者)

郑典武形容,林景汉是个经常神出鬼没的老师,常常出现在学生聚集的地方,有时候还会突然出现在电影院跟他们打招呼,甚至有同学怀疑被林景汉跟踪。

“马来西亚大家熟知的中文报报馆的几位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都是他的学生。要整理他的事迹,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事情。

“没有一所大学的新闻系能跟他的成就媲美,因为当今华文报的支柱,大部份都是他的学生。”

林明标(中国报执行总编辑):为了培育新闻媒体人才,林景汉资助清寒子弟

目前是中国报执行总编辑的林明标,是大同韩新传播学院的校友,曾为林景汉院长的学生。三十年前,院长教导他们“新闻采访“,每个星期只跟院长见面两个小时。印象中,林景汉院长不会太严厉,但也不会太亲切,在学生之中树立威严。他不像一些年轻的讲师那样跟学生比较谈得来,每一次见到他都是一脸严肃的表情。林明标说,他想这是因为独立扛起一间独立学院的经营非常不容易。

林景汉院长的教学是对林明标的启发。他说,这对当时有志于新闻事业但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有不小的帮助。林院长也设立了几个助学金,资助贫寒子弟求学,其中一个是由中国报赞助的全部学费,每年三份。林明标曾通过考核获得当年的其中一份,毕业后履约为中国报服务,一路走到今天。

“但不管怎样,他对学生可谓循循善诱。”

中国报执行总编辑林明标(图片来源:受访者)

郑斌彦(Youtuber):林景汉亲力亲为打电话招生

现为Youtuber的郑斌彦,也是大同韩新传播学院的校友。

他想起第一次去学院报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妈妈第一眼看到院长就以为他是校工,因为院长个子很小。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林院长总是亲力亲为打电话招生。对无力缴付学费的学生,也会给予奖学金或者允许学生赊账。他说,“我们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会默默地巡视校园。偶尔去学校附近的商场也会看到院长独自逛街。”

在他看来,林院长的背影总是孤单而坚强。

图为郑斌彦与林景汉院长合影。(图片来源:受访者)

郑斌彦说,院长很赏识他,当时他连续两年拿到最佳报导文学奖。即便他的成绩不是全级第一,仍然被院长选为毕业生代表致辞。在中国传媒大学留学期间,为了完成人物专访的作业,他选择采访林景汉院长。

他说,很开心当年有做了这一段采访,如今成为了院长最珍贵的受访画面。唯一的缺憾就是当年只是为了交学校作业,并没有精心制作。

“如果有机会重新制作院长的纪录片,一定会做得更好。”

林景汉院长在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至今仍在学生口中流传,像是园丁变院长的剧情、电影院约会被院长发现、误以为被院长跟踪。那些年的求学记忆,都因为院长的离世,一一涌现。林景汉总是出现在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中。他在一旁一直看着学生们成长,看着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在他的学生手中发展。

林景汉的一辈子没有太多的高潮迭起,却是日新月异的传媒时代的一个开拓者。体肤不复,精神犹在。无数媒体人至今也跟林景汉一样,做着同样的教育工作,领着一金之俸,继续栽培着世世代代的传播人。

林景汉留下来的,不只是大同韩新,是学院的教育精神,以及对马来西亚传媒的热情。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Cialis)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3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戴慧怡

《访问》实习生,目标是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