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们开车经过Bukit Bintang。那片寂静,是从小在大城市生活的我未曾见过的景象。街友在路边随意躺着,夜跑的人冲过那原来水泄不通的大道。人来人往的金三角,因为一场疫情,站在时装店外的人只剩下保安人员。
随行的朋友说:“这真的是新常态。”
我说:“万一这其实就是常态。回到过去才是新常态呢?”
这也太悲观了吧。但事情从来不会因为太悲情而不发生。
很多人小学时,都曾参与在2020宏愿的想象当中。我们在图画纸上画了飞天车、画了五彩斑斓的摩天大楼、画了满街都是无所不能的智能机器人。可惜的是,画了的事情都没发生,唯独没画进去的新冠肺炎布满全地。
我们从来没想过,2020年是一个——拥抱是伤害,保持距离是保护你的时代。
近乎60天的行动管制期,所有的新常态都已成了常态。反而不戴口罩,不测体温才是变态。
很多人都认为疫情是过渡期,总有一天会像非典型肺炎(SARS)那样过去。但世界卫生组织在5月13日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和艾滋病毒(HIV)一样变成流行病。这是莎士比亚也写不出的悲剧,却偏偏可能发生。
如果真是这样,那又怎样?如果没有疫苗,以后都要这样防着病毒,我们还行吗?
它也许不会全年如此,但很有可能我们以后都得按照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来决定生活方式。
确诊人数降低之后,我们就能恢复生活。一旦提高,我们又得回到居家作业的模式。也许会像是夏与冬,我们也得因为环境生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
我是补习老师,网上教学已有60天。如果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60天下来已是非常习惯了。我们总期待有一天能回到学校。但我们也要有心理准备,即以后很有可能需要切换模式,会有一段时间是网上学习的,有一段时间是面对面教学的。
这段期间,很多人都抱着“不要失去盼望”的想法走下去,总认为有一天会雨过天晴,我们会回到从前的日子。
“不要失去盼望”,也是我这段时间的力量。但对我而言,更贴切的诠释是,不要对自己的能力失去盼望。即便环境不允许我们回到从前,我们还是有适应的力量。
我看来,只要做好准备,就能应对危机这件事,从来不存在。毕竟如果你都做好了准备,危机就不存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有限,没办法凡事做好准备,才会感受危机。
现在的我们总会说:“以后一定要跟我的孩子讲,爸爸妈妈以前经历过的那60天的行动管制期间。”
但也有可能是,以后我们都要跟孩子说,那60天之前的日子,我们本来是怎样生活的。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会实现?由不得我们做选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流水一般地不断适应,唯有这样,才能参与在无限可能的未来中。
延伸阅读:偷偷专栏《我是90后》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