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两部大片同期对对碰,两种文化的取向明显不同,同样是保家卫国的题材,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宣扬民族主义的抗日事迹取得共鸣,文化差异的代父从军却争议不断;只不过大马院线还是比较买迪士尼的账,排片量都倾向另一边。
《八佰》
电影制作认真,行军作战都拍得相当清楚,但格调不高,都在用枪火、眼泪和血浆表现民族主义,热血和煽情兼而有之,但还不至于肉麻,因为导演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视角未免太多。国民党军队、日本军官、租界平民、传媒、外国人、戏子、黑帮都扎上一脚,分散了八百壮士的主题,怕死和牺牲不分彼此,全部都炒成一盘,像喂食那样填饱观众的胃口。
中华民国的国旗剩下大远景,特写都没有了,女童军渡河送旗的具体细节明显被删减,最后的结束点不够精准,少了荡气回肠的感觉。坦白说,片中每个角色的背景刻画都用心良苦,有血有肉容易引起共鸣,但很多感人时刻都被淹没在歇斯底里的表现手法上。
看着一个接一个士兵跳下楼当人肉炸弹,或者前赴后继地在乱枪扫射下扶正旗杆时,镜头都特写血肉横飞,非要填满你的感官不可,这种开足火力的煽动是不留余地植入脑袋,对我而言反而不及水道里目睹日军潜入,一片静态中意外把同伴淹死的氛围,那才是对战争非理性化的诠释。
导演把战争的惨烈诉诸於杀戮场面,偶尔穿插比较诗意的白马奔驰、皮影抒情、戏子抒怀、家书明志、可惜出现的时机过于刻意,打断了整体节奏的推进,影响了电影格调。
不妨看看Stanley Kubrick如何在越战电影《Full Metal Jacket》中运用子弹、手枪、军训口号等意象,呈现一个残酷的战争心理,那份阴影永远都抹不去,比任何血淋淋的枪战更为深刻。中国导演管虎的重点在画面,内心感受都是直接通过角色大大声说出来,这就是层次的分别。
《Mulan》
本片是洋人看中国文化大观园的角度,问题不是出在英语对白,而是文化认知不足,从头到尾各种错置让人出戏。洋人导演用一个中国传奇来包装自己的想法,就像英文句子里很难翻译“孝”这个字,始终词不达意。
甄子丹的将军训话多过露身手,李连杰演皇帝几乎认不出,巩俐的女巫雷声大雨点小,郑佩佩的媒婆像个小丑,剩下刘亦菲的花拳绣腿和不断甩长发,有些还是明显的特技人代劳。真人版少了嬉皮笑脸的卖相,也没有扰人的歌舞,但还是突出不了木兰从军的可敬精神,顶多只是合家欢的少女励志故事。
我个人比较不能接受的是,花木兰看似女性意识的觉醒,到头来却是“百行孝为先”,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硬要套上东方家庭的价值观,怎样看都说不过去。女巫的牺牲成全来得突兀,剧情的铺垫显得操之过急,一切都还没有酝酿成形就给出答案,所以后段木兰回京城救驾的戏码才无法取信於观众。
其实迪士尼的真人版已经修正动画的不足,让电影看起来比较严肃认真,只不过他们既要讨好西方,又不想得罪东方,所以才会两头不到岸变成四不像。看惯荷里活制作的我,对中段“花俊死了,木兰活了”的转折可以理解,但随之而来的雪崩和交战场面确实衔接不上心中的期待,只觉得动作设计不真实,军人情感不合理,敌军头领太弱智,越演越不像话。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缺点在动画版反而没有那么显眼,当一切都变得实体化后,原本无伤大雅的设定就被逐一检视,少了动画幻想力的支撑,突然多了血肉的角色一时找不到位置,看来并非什么传奇都适合真人化,尤其是水土不服的花木兰。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