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临终病人都需要家人的爱。
有些病人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勇敢做自己。有者离开自己的家搬出去住、出国旅游、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向家人掀开自己的性取向、选择和配偶离婚等等。
显然,在临终跟前,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爱,他们渴望自由。他们希望在生命最后一哩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面貌。
有些病人很“成功”地改跑道,有些病人则和家人陷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毕竟真实说出自己的渴望,这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就被逼着改变,没有回头路。
“我这一生都是为你们而活,这一次我要为自己而活。”病人说完,独自飞去国外,过她想要体验的生活。
“请你们这一次放过我。”病人说完,头也不回,搬去和自己的恋人一同生活。
我为你而活,我活不成自己。我为自己而活,我却伤害了你。生命就是如此矛盾,无法两全其美。
有不少人的一生,都是在满足家人的期待而活着,也都尽量符合主流社会的角色而让自己生存下来,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好人。好丈夫、好太太、好儿子、好女儿、好员工、好上司等等,就是要做好人一个。
有些人很能干,能满足家人与社会,同时也能满足自己。这样的好人角色会得到很多人的感谢、肯定,甚至有人仰望。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厉害。有些人是需要典当自己,甚至是牺牲自己来满足家人及社会。他们早就在主流社会的巨轮底下磨损自尊、迷失自己。
作为好人得到零负评,真的是这么好吗?
我到底是谁?
我真正想要什么?
我这样活着还有意思吗?
我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
这一连串的自我拷问, 累积到最后变成一股很大的反扑力量,导致临终病人鼓起勇气,想让自己活多一次。
你可以说ta很自私,抛下妻子或丈夫不管、不顾家人们的面子。但是,残忍些来说,生命中其实谁也没有亏欠谁的;关系中其实谁也不能依赖谁。要是一段早已没有爱的夫妻关系,被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绑架到只剩下用冷漠来维持关系,到最后双方都会痛苦。死亡的到来,确实是敲醒ta需要诚实面对自己、面对关系。
都怪我们电影看太多,爱情小说读太多,通常你都会看见最完美的善终画面:所有家人陪伴着躺在病床的临终病人,手牵着手,亲吻脸颊互道再见。我们早已被主流社会透过不同的管道催眠许久而不自知。然而,真正在我的工作中,我看见不是所有临终病人都需要这个画面来作为自己的美丽终点。
不是所有临终病人都需要家人的爱,那些爱压得ta和家人们都喘不过气。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爱。毕竟爱自己,是一生的功课。连死到临头,都还要继续学习如何爱自己。我相信一个真正能够爱上自己的人,才懂得如何爱上别人。
也许,我说也许,ta做出的决定释放压抑已久的自己,也释放捆绑已久的关系,让一家人不得不重新定义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
如果江湖上ta只想独行,请不必相送。感谢ta们在临终时愿意教导我如此真实的功课。
延伸阅读:冯以量专栏《就是生死》其他文章